<p> 浦东30年③丨迈向深水港</p><p> 港口城市有句名言</p><p>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p><p> 浦东开发开放前<!--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p> 这里没有一个集装箱码头</p><p> 如今</p><p> 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p><p> 在洋山开港运行</p><p> 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p><p> 一批国际级航运机构</p><p> 集聚外高桥、洋山等枢纽型港区</p><p>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p><p> <strong>连续八年</strong></p><p> <strong>位居世界第一</strong></p><p> 30年来</p><p> 从依傍黄浦江到立足小洋山</p><p> 从港口装卸到一主多元</p><p> 从奋力追赶到全球第一</p><p> 外高桥和洋山两大港区</p><p> 为浦东开放开发</p><p> 贡献着港口力量</p><p> 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分割成东西两块。</p><p> 上世纪80年代,黄浦江以西人口密集、工厂林立、商业繁华,以东却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就连上海港也似乎厚“西”薄“东”,绝大多数港区建在西岸,浦东的港区屈指可数。开发浦东,就近建设一个新港实属当务之急。</p><p> 当时,外高桥是理想的建港选址,东出西进,十分方便,港区深水贴岸,可停靠3万吨级巨轮。</p><p> <strong>开发浦东的龙头工程</strong></p><p> 1991年7月1日,外高桥港区打下第一根桩基,这是开发浦东的龙头工程。从打下第一桩到竣工投产,这个拥有4个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40万吨的新港区,用了仅仅28个月时间。建设速度之快,为中外建港史上所罕见,工程质量亦堪称一流。</p><p> 1993年10月30日,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工程使用岸线长度为990米,码头长度900米,共建成万吨级泊位4个,年设计吞吐能力为240万吨,前沿水深12米。</p><p>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日益普及,上海港的“胃口”越来越大。集装箱吞吐量在1994年突破100万标箱后,进入发展快车道。黄浦江两岸的12个装卸区已无法满足需求,邻近长江口的外高桥在多个备选港区中逐渐崭露头角。</p><p> 1997年4月,外高桥港区一期码头集装箱化改造立项,计划将原4个泊位改建为3个集装箱专用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60万标箱,新增配套集装箱装卸机械76台。同年9月,建于高桥咀的外高桥二期新建集装箱码头工程启动。</p><p> 1998年,外高桥港区一期码头完成改造,当年码头通过能力达到675万标箱。</p><p> 1999年9月,外高桥港区二期集装箱专用码头投用试运行,建设3个万吨级泊位,可同时接纳两艘第三、第四代集装箱船和一艘第二代集装箱船靠泊作业,承接了7条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船舶的作业任务,暂时缓解了上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不足的问题。</p><p> 然而,码头改造后的设计吞吐能力依然赶不上激增的实际货物吞吐量。</p><p> 1998年,上海港集装箱设计吞吐能力为230万标箱,实际完成306.6标箱,2000年完成560万标箱以上,2002年完成800万标箱。受航道和泊位水深条件限制,上海港每年都在超负荷运营,急需寻找更深的港区。</p><p> <strong>寻找更深港区</strong></p><p>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已开始寻找深水港。到1995年9月,基本锁定洋山。上海市向国务院上报的《洋山港初步规划工作大纲》提出设想:跳出长江口,在距芦潮港约30公里的大、小洋山岛建设集装箱枢纽港。那里,有16米的水深,有大片处女地可供建设专业集装箱泊位。</p><p> 在洋山建设深水港区,涉及上海和浙江两个省市,交通运输部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前前后后用了数年时间。</p><p> 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桩,3年后开港投用,包含5个集装箱深水泊位,岸线总长1600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终于有了超过15米水深的集装箱码头。</p><p> 洋山港区历经20余年分四期建设。2017年12月10日,拥有7个集装箱泊位、集装箱码头岸线长2350米的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试生产期间,16台桥吊、88台轨道吊、80台自动导引车全部投产,生产管理系统功能更加完备,设备性能不断提升,码头昼夜最高吞吐量达到14451标箱。</p><p> 2018年12月25日,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通过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组织的竣工验收。经核定,码头可以安全可靠地服务15万吨级大船。</p><p> <strong>自动化码头有颗“中国芯”</strong></p><p> 在洋山港自动化码头</p><p> 有“不会迷路”的自动引导车</p><p> 由地面6万多枚磁钉精准导航</p><p> 有“聪明灵活”的桥吊和轨道吊</p><p> 可远程轻松操控</p><p> 还有独一无二的“中国芯”——</p><p> 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p><p> 这是码头运行的“大脑”</p><p> 作为装卸主力军的“桥吊”,通过无人驾驶的大小自动引导车配合中转平台上的机械臂,可对集装箱锁进行全自动拆装。在360度远程操控室,工作人员通过TOS系统发出设备装卸指令,提供绿色、高效、安全的装卸服务。</p><p> 码头生产运营各环节的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真正实现了港口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性转变。</p><p> 洋山深水港区已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集装箱港区,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组合港作用充分发挥,集装箱船队规模跻身世界前列。</p><p> 如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软硬兼施”,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世界各大班轮公司在上海港开设了通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航班。</p><p> 上海港标箱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进出长江黄金水道的货物占比达四分之一以上。每月国际航班数超过1300班,覆盖了亚欧航线、美洲航线、中东航线、非洲航线、东南亚航线。</p><p> 随着深水港泊位和航道的拓深、扩展,集装箱疏运网络的延伸、完善,航运要素加快集聚、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浦东高质量发展有了更亮的底色。</p><p> 作者 | 王博宇 韩菁 张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