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rong>(抗击新冠肺炎)护目镜下的“女人花”:这是我们的心声</strong></p>
<p> 中新网太原3月8日电 题:护目镜下的“女人花”:这是我们的心声</p>
<p> 作者范丽芳 任晓辉</p>
<p> 疫情发生以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派出9批124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其中护理人员97名,至今他们依然战斗在抗疫前线。“三八”妇女节之际,6名女护师写下抗疫手记,表达心声。</p>
<p> <strong>再回“故乡” </strong></p>
<img alt="孟晓燕,1988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师。支援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受访者供图"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3/08/d8e21a34f04143136c3acbdb.jpg" title="孟晓燕,1988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师。支援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受访者供图" />
孟晓燕,1988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师。支援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受访者供图
<p> 孟晓燕,1988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师。支援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p>
<p> 爆竹声中,看着不断攀升的新冠确诊人数,作为医务人员我愈发揪心,转辗反侧难以入眠。和丈夫说想去一线支援,得到他的果断支持。</p>
<p> 2013年我毕业于湖北医药学院,再未回过第二故乡,这次有机会尽微薄之力,无上光荣。飞机落地,我的心踏实下来。</p>
<p> <strong>想看久负盛名的樱花 </strong></p>
<img alt="李趁心,1972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光谷方舱医院。受访者供图"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3/08/59ec878b803e5015e5143774.jpg" title="李趁心,1972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光谷方舱医院。受访者供图" />
李趁心,1972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光谷方舱医院。受访者供图
<p> 李趁心,1972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光谷方舱医院</p>
<p> 一直想来武汉旅游,看看武汉大学久负盛名的樱花,机会来了,却是抗击疫情。</p>
<p> 虽然经历过SARS,但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让我心里没底。防护服、护目镜包裹下,有个和儿子一样大的姑娘叫我姐姐。</p>
<p> “阿姨没有年轻姐姐的漂亮,但有一颗爱你的心。”“阿姨,您的声音像我妈妈,想抱抱您。”“那就来个隔空拥抱吧。”</p>
<p> 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流。从非典到新冠,17年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誓言。</p>
<p> <strong>爱臭美的我觉得自己更美了 </strong></p>
<img alt="田烨,1984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士。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3/08/926bc6fcc2422d6d523b3931.jpg" title="田烨,1984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士。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
田烨,1984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士。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p> 田烨,1984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护士。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p>
<p> 穿上防护服踏进病房,又听到36床伯伯叫着熟悉的“小田”;我把自己的救援物资分享给患者,阿姨说:“你们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冒着风险那么远来武汉,太感谢了”;危重患者因调整高流量吸氧参数呼吸不协调,紧张万分,我在床旁一点一点讲解,给他们信心。</p>
<p> 防护服让我喘不过气,护目镜因雾气看不清东西,脸上的压痕破溃明显,再照镜子,那么臭美的我竟觉得自己更美了。</p>
<p> <strong>“你的大眼睛让我格外安心” </strong></p>
<img alt="杨晓燕,1973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3/08/871afdd2ed5e592bdf56e0cf.jpg" title="杨晓燕,1973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
杨晓燕,1973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受访者供图
<p> 杨晓燕,1973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副主任护师。支援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p>
<p> 这里的患者因被隔离,更需要暖心。有些病人的亲属因各种原因无法送来物品,我为他们配齐生活用品。还把苹果、牛奶、火腿肠等送到病人手中。</p>
<p> 这些东西虽不贵重,但病人拿到时都很开心,清冷的病房顿时温暖起来。</p>
<p> 20多天的付出与守护,我收获了患者满满的信任。一位患者说:“虽然看不到相貌,但你的大眼睛让我们格外安心。”</p>
<img alt="高峰,1981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硚口区肺科医院。受访者供图"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03/08/745529dc7f13b8fa9f7a7258.jpg" title="高峰,1981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硚口区肺科医院。受访者供图" />
高峰,1981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硚口区肺科医院。受访者供图
<p> <strong>仔细查看患者每一处皮肤 </strong></p>
<p> 高峰,1981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硚口区肺科医院</p>
<p> 第一次进方舱,有些紧张,当看到30位新入院患者血标本需要采集、2名危重患者需要护理,我忘记了紧张。</p>
<p> 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血管条件差,有些患者不配合,戴上3层手套,抽血难度增加,只能耐心加细心。护理危重症,我仔细查看患者每一处皮肤,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舒适清洁。忙碌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但听到声声道谢,都值了。</p>
<p> <strong>一声辛苦顿时泪崩 </strong></p>
<p> 崔晓霞,1985年生,山医大二院妇产科主管护师。支援地:武汉市硚口区肺科医院</p>
<p> 朋友常问我害怕吗?当穿上“铠甲”,伴随着呼叫器铃声、监护仪及呼吸机滴滴声,只有一个念头,确保每位患者安全。</p>
<p> 2月27日中午12时进方舱,听说一会要来15个病人,我给自己打气,要大干一场。查看病区所有患者,“L”型走廊,一圈下来已汗流浃背,甚至有些呼吸困难。</p>
<p> 刚为重患者翻了身,安抚好老人,指令接踵而来:“接5个新病人”“120送来3个新病人”“又来5个新病人”“要转来一个带呼吸机的患者,准备一下”……</p>
<p> 短短3个小时,我和另一名同事接收了14位患者,虽然工作量大,但我们第一时间合理安排床位,采集患者不适主诉,反馈给医生,对危重患者评估,给予有效护理措施。</p>
<p> 嘈杂的走廊终于安静。一位患者阿姨跑来说:“辛苦了小姑娘,一中午没停,累了吧?”顿时泪崩,怕阿姨看到我流泪,背过身比个“V”,赶快继续工作。(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