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作者,  习近平,发扬, 

【决胜2020】一个彝族山村的5年之变-爱心快餐

   日期:2020-12-02 19:32:03     作者:wangxiao    浏览:7    
核心提示:中新网四川西昌12月2日电(记者宋宇晟)四川大凉山曾被视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就在半个月前,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全省88个贫困县全
<p>  中新网四川西昌12月2日电(记者 宋宇晟)四川大凉山曾被视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就在半个月前,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p> <p>  12月1日,记者走进了刚刚摘帽的凉山州昭觉县,在解放乡火普村,见到了今年5月刚刚卸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马天。</p> <img alt="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02/51626237fe3e179883a08792.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 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p>  马天是2015年被派到火普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p> <p>  5年前的火普村是什么样?</p> <p>  “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一日三餐都吃马铃薯,村民家里都是黑黢黢的一片,有的甚至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p> <p>  “当时到村子里就觉得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情况,感觉束手无策。”回忆起第一次到这个海拔2700米以上的彝族山村时的情景,同是彝族的马天这样说到。</p> <p>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的任务就是带领这里的百姓脱贫,但情况似乎远比他此前想象的要差。</p> <p>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过去,火普村的村民几乎就是靠着种马铃薯维持生计,“每家也会养上不多的几头牛,因此一年到头也没什么收入,吃饭也就只有马铃薯了”。</p> <p>  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原因。</p> <p>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之一。</p> <p>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完成“一步跨千年”的人们来说,不论从思想意识还是风俗习惯上,都和东部省份的人们有着很多不同。</p> <p>  也正因此,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凉山州17个县市中一度有11个县为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达97万人。</p> <p>  此前报道显示,2015年火普村共有百余户人家,约一半属于年均收入少于3100元的贫困家庭。</p> <img alt="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02/30b8e78ac874554ac39fd6c2.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 火普村。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p>  如今接替马天任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曾远旭说,在2016年易地搬迁之前,村子里“交通基本靠走,沟通基本靠吼”。</p> <p>  同时,当地彝族群众还固守着传统生活习惯。“当地有句话叫‘生在火堆边,死在火堆上’。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有个烟熏火燎的火塘。而且不乏人畜混居的情况,有时候到老乡家里去,地上都是牛粪,根本没法下脚。”曾远旭说。</p> <p>  而在5年前,马天接下的任务就是让这样一个村子脱贫。</p> <p>  火普村村民居住点分散,为了解村民情况,马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完了全村百余户人家。</p> <p>  正是在这样的走访中,之前对当地脱贫束手无策的马天发现,村子里有野生的菌类、草莓、中草药。“如果只靠当地原有的马铃薯来脱贫,那返贫的几率就太大了。”而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野生菌类、草莓、中草药,让他觉得村民脱贫有了希望。</p> <p>  今次,当记者来到火普村的时候,高山羊肚菌、蓝莓、金银花、西门塔尔牛等已经成为村子的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2020年,火普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3288.54元,较2019年的8500元,增长56.3%。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大为改观:搬迁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家,用上了节能灶,烟熏火燎的火塘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p> <p>  但只是收入上的增加还不够,改变当地人的固有思想更重要,当然也更难。</p> <p>  马天说,他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当地有大办丧事、喜事的风俗。“常常是为一个人办丧事就要杀二三十头牛。当地村民自家养的牛都不多,经常是借其他家的牛来杀。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夜返贫,甚至子子孙孙都在还债。”</p> <p>  为逐步破除农村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火普村成立了火普村红白理事会,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等形式,党员干部主动介入,推进厚养薄葬。</p> <p>  在马天的记忆中,他在村子里经历的第一场丧事最难。</p> <p>  2016年,村里的一家贫困户中有老人去世了。“按照当地传统的办法,这家人开始决定要杀20头牛。他觉得自己如果不这么做就是不肖子孙,也怕邻里之间说他闲话。”即便村规民约规定了办丧事杀牛不超过4头,这家人也不答应。</p> <img alt="火普村的道德银行。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02/b9697f0f02949ed62e7bf266.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火普村的道德银行。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 火普村的道德银行。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p>  不得已,马天请来彝族德高望重的调解员帮忙劝说,还要求村干部、党员带头做工作。大家做了一天工作,才说服这家人丧事简办。</p> <p>  “第一家的工作做通了,后面就好办多了。”马天与村干部在火普村成立“道德银行”,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引导村民形成良好风气。</p> <p>  马天觉得,村民的很多陋习都是由于不了解外界造成的。“村里很多年纪大的人汉语不太好,不了解外面,更不用说外出打工了。”</p> <p>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家家户户都看上了电视。马天希望,这样能让村民们多了解外界的生活,“不做井底之蛙”。</p> <p>  今年5月,马天结束了自己五年的驻村工作,回到了西昌市。他还记得,“回去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有十几个村民自发坐车来到西昌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p> <img alt="吉地尔子家的腊肉香肠挂满了厨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02/c8762c83e2dfd71c16bb0a86.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吉地尔子家的腊肉香肠挂满了厨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 吉地尔子家的腊肉香肠挂满了厨房。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p>  火普村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来。村民吉地尔子今年彝历新年杀了两头200多斤的乌金猪,除去送亲戚,剩下的肉,做成腊肉香肠,挂满了厨房。</p> <p>  当地人告诉记者,今天的生活,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完)</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标签: 罗弘昊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