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青田  中国地震台网  质检  湖北黄冈  助攻  中方  习近平,发扬,  谅解备忘录 

西藏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 实现就业增收-宫中过年

   日期:2020-12-02 19:32:50     作者:wangxiao    浏览:9    
核心提示:(中国减贫故事)西藏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增收中新社拉萨12月2日电题:西藏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增收中新社记者贡桑拉姆“我现在除了‘五险一金’,每月都能拿到5000元
<p>  <strong>(中国减贫故事)西藏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 实现就业增收</strong></p> <p>  中新社拉萨12月2日电 题:西藏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 实现就业增收</p> <p>  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p> <p>  “我现在除了‘五险一金’,每月都能拿到50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的工资。”日前,记者来到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的一家生物科技企业,走上就业岗位的农牧民在此忙碌不止,企业已带动当地800多户农牧民从事食用菌种植工作,让民众足不出户实现创收,罗布群培是其中的一位。<!--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p> <p>  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罗布群培从上海的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并于2018年6月在谢通门县生物科技企业就业,实现了他照顾家人和工作“两不误”的心愿。</p> <p>  罗布群培说:“刚到企业时,我从拌料、装袋开始学起,现在已掌握了平菇、杏鲍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配料方法和平菇、香菇的出菇管理技术。”</p> <p>  “单一的农牧业收入无法改变家庭生活。”近日,记者在西藏林芝市巴松措国家5A级生态自然旅游景区看到,一座座特色浓郁的现代民宿,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错落有致。景区核心村落结巴村“90后”藏族小伙格列正忙着为游客办理入住手续。</p> <p>  “以前看到家门口的景区内游人如织,很想把他们请到家里来住,就腾出家里的几间房开办了民宿。”格列自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外地学习旅游服务管理,回来后把原有简陋的民宿改造升级为精品民宿,并于2018年重新开业迎客。</p> <p>  “仅在2020年就创收40多万元,”格列说,精品民宿让全家人走上了小康生活,“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p> <p>  在脱贫攻坚路上,西藏多地的职业技术学校也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为西藏各地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一批批职业技术人才。</p> <p>  西藏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99年,目前在校学生人数21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9%以上;农业户口20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245人。</p> <p>  “学校在专业布局上,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布局开设专业。”该校副校长赖映浩称,近年来,该校积极与企业构建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了解企业与市场最前沿的需求,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方向,与企业和市场挂钩,保障学生走出校园后顺利找到岗位。</p> <p>  “学校成立20余年来,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赖映浩说,该校落实“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建立建档立卡学生帮扶档案,重点进行帮扶和培养,力求“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阻断代际贫困。</p> <p>  西藏自治区人社厅日前透露,西藏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农牧区民众转移就业,让农牧民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就业增收,那曲市安多县帕那镇的欧珠拉宗一家是其中的受益者。</p> <p>  欧珠拉宗夫妇曾为藏北羌塘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他们年复一年逐水草而居,牧业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p> <p>  随着安多县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的加大,欧珠拉宗和丈夫都学到了一技之长,厨艺、门店经营管理、汽车和摩托车修理技术等,夫妻二人如鱼得水积极学习技能。</p> <p>  “夏天我在工地上工作,到了冬天经营家里的日用品商店。丈夫开了一家汽车、摩托车维修店,生活很好。”已在安多县帕那镇定居的欧珠拉宗告诉记者,目前其家庭年人均收入已超过1万元,“原有的牧业和孩子们的教育也都没有耽误”。</p> <p>  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目前,西藏全区共有各类劳务输出组织7088个,有组织转移就业31.4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52.1%。(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推荐图文
推荐国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