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新社贵阳12月19日电 (周燕玲)冬日气温渐冷,又到了候鸟迁徙越冬的季节。截至19日,中国三大高原淡水湖之一的贵州威宁草海,已迎来10万只候鸟越冬。</p>
<img alt="资料图:贵州草海保护区内的黑颈鹤。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0/12/19/8c909c0f1f5a51b5c5872b35.jpg" title="资料图:贵州草海保护区内的黑颈鹤。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input id="14ccac8d206945e3a28cee19d25c03cf" name="14ccac8d206945e3a28cee19d25c03cf" type="hidden" />
资料图:贵州草海保护区内的黑颈鹤。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p> 近年来,通过“退城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等综合治理,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得到逐步修复,吸引大批候鸟络绎不绝前来越冬。</p>
<p>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比1985年建立保护区之初的200多只增长了10倍。入冬以来,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越来越多,成群结队,时而在水面嬉戏觅食,时而在空中盘旋徘徊,蔚为壮观,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p>
<p> 湿地好生态,候鸟如约归。随着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覆盖率逐步上升,许多地方的湿地成为不少珍稀鸟类栖息的乐园和许多候鸟的迁徙中转站。</p>
<p> 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每年吸引近70万只候鸟栖息越冬。东方白鹳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近年来东方白鹳在中国境内的生存环境大为改善,不少在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迁徙地越冬后,不再迁徙而成为“留鸟”。</p>
<p> 随着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大,中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境内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到此栖息,候鸟种类已从2005年的3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100多种。</p>
<p> 目前,中国已发现重要候鸟栖息地1000多处,建立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3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59处,使鸟类资源以及候鸟迁徙得到积极保护。(完)</p><!--画中画广告start-->
<!--画中画广告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