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年龄各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自各行各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活波澜不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北京冬奥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平凡的他们拥有了巨大能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奋斗在冬奥筹办第一线</p>
<p> “大家都在为办好一届成功的冬奥盛会而努力,运动员在刻苦训练,建设单位和建设者、保障团队兢兢业业,成功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大家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令人感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这样说。</p>
<p> 冬奥赛场上,他曾是最闪亮的明星;退役后,他投身教练工作。中国首枚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金牌得主、现任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正在用自己的光和热续写与冬奥会的缘分。</p>
<img alt="2010年2月15日,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左)在颁奖仪式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50661b038bf72579a7a282d1.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10年2月15日,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左)在颁奖仪式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
2010年2月15日,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左)在颁奖仪式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p>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首都体育馆,了解运动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时隔四年,同一地点,赵宏博再次见到总书记。他向总书记介绍了中国花滑队备战情况。</p>
<img alt="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了解运动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27cbb312ffd877ba3e22b254.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了解运动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了解运动场馆建设和运动员参赛备战等情况,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p> “总书记多次了解我们的备战成果,关心冰雪健儿的训练和生活情况,让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冰雪健儿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47岁的赵宏博说,“这是我们继续向2022年北京冬奥会奋进路上最好的鼓舞和支持。我感到荣幸的同时,更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需要扎扎实实走好备战工作的每一步。”</p>
<p> 当天,队中的6名主力进行了集体训练汇报。赵宏博透露,训练汇报配乐是《我的祖国》,国家队的主力们在短短3分39秒拿出了冬训的“看家本领”,有些动作难度已经达到“奥运难度”。</p>
<img alt="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时同运动员、教练员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0a8cce6aa2f28defefaa08bc.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时同运动员、教练员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首都体育馆考察调研时同运动员、教练员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p> <strong>有了总书记的激励,快来听听中国花样滑冰队的队员们怎么说?</strong></p>
<p> 参加训练汇报的双人滑运动员彭程说:“我们加入了双人滑动作当中难度比较高的抛跳和托举,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重大比赛,希望能够展现最好、最完美的自己。”</p>
<img alt="2020年11月8日,中国双人滑组合彭程(左)/金杨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74d53db6b2d40c4f0fe2d5b7.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20年11月8日,中国双人滑组合彭程(左)/金杨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
2020年11月8日,中国双人滑组合彭程(左)/金杨进行表演。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p> 国内最优秀的冰舞选手王诗玥/柳鑫宇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后就跟随加拿大名师在国外训练,进步迅速,两人在去年四大洲锦标赛上获得了第四名。他们说:“因为我们冰舞项目常年在国外训练,这是我俩第一次见到总书记。在训练汇报中,我们非常努力地将最好的训练状态呈现出来。我们知道总书记一直非常关注我们的备战训练情况,对于在异国他乡训练的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激励。”</p>
<img alt="2020年11月7日,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后)在冰舞自由舞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4e12a8eda7cf0794d137352b.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20年11月7日,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后)在冰舞自由舞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
2020年11月7日,中国组合王诗玥/柳鑫宇(后)在冰舞自由舞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p> 很受冰迷喜爱的女子单人滑选手陈虹伊是北京姑娘,她也参加了18日的汇报表演。她说:“作为一个北京姑娘,我希望能通过刻苦训练,站上冬奥会的舞台,用自己最好的表现为祖国争光,让家乡为我骄傲。”</p>
<img alt="2021年1月1日,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团队对抗赛在京举行,图为“精英队”选手陈虹伊在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6b6d1f39c0e6ff950d2c86c2.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2021年1月1日,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团队对抗赛在京举行,图为“精英队”选手陈虹伊在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
2021年1月1日,花样滑冰——国家集训队团队对抗赛在京举行,图为“精英队”选手陈虹伊在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雒圆 摄
<p> 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时,现任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正带领一个7人团队在跳台滑雪出台区域,根据运动员出台动作进行三维动作捕捉采集与分析。</p>
<p> “我们很荣幸,能够为‘科技冬奥’、提高运动员成绩做出我们的最大努力。”刘宇说。</p>
<img alt="刘宇(左)在安装测试标定架"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b046a79cec454338e31ab90b.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刘宇(左)在安装测试标定架" />
刘宇(左)在安装测试标定架
<p> 61岁的刘宇是地地道道的张家口人,工作之余热爱滑雪。在家乡为冬奥会出力,他感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其实我们南方高校研究冰雪运动的机会不是很多,我一直在等待、寻找这样的机会。我很幸运能够承担‘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而且还是在家乡做项目,真是奇妙的缘分。”</p>
<p> 1月4日团队初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寒潮就给了来自南方的科研人员们一个“下马威”。刘宇保存的一张手机截图记录了1月6日当地实时气温:下午4点,气温零下30摄氏度,体感温度零下41摄氏度。大家工作完毕,第一件事就是集体外出买厚棉裤。</p>
<img alt=" 刘宇(右)与中国跳台滑雪队外籍教练商讨运动员技术优化方案"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5fcfdd47306bdb5cbe47b1db.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刘宇(右)与中国跳台滑雪队外籍教练商讨运动员技术优化方案" />
刘宇(右)与中国跳台滑雪队外籍教练商讨运动员技术优化方案
<p> 有了厚棉裤的“加持”,团队每天在户外工作。他们采集的数据可以在运动员跳完以后实时反馈出台时的三维动作信息,协助教练员优化训练方案。科研人员们在户外采集完数据后,趁着运动员休息的空隙赶紧钻进旁边的简陋小屋取暖。</p>
<p> 下面,我们来看看让刘宇和他的团队为之拼搏和骄傲的工作日常吧!</p>
<p> 奋斗不仅意味着收获,还意味着成长。还记得2017年和习近平总书记“撞肩”的冰球男孩官子钊么?当年9岁的孩童如今已是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年级学生了。</p>
<p> 2017年2月24日上午,五棵松体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观看了青少年冰球训练并和小队员们握手。</p>
<img alt="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8291a425bc603fbb2a8cb3a0.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
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p> 照片中和习爷爷“撞肩致意”的孩子是官子钊。当时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与官子钊肩碰肩。“撞肩”是冰球运动员相互问候的一种方式。</p>
<p> “习爷爷当时鼓励我们勤学苦练,现在我长高了,变壮了,还取得了很多好成绩。”官子钊很想向习爷爷汇报自己的成长。</p>
<p> 自那之后,官子钊一直在坚持冰球训练,现在已经成长为海淀区冰球队一员,并在北京市中小学冰球联赛、全国中小学冰球联赛等比赛中取得佳绩,2020年还入选了北京市青少年冰球队。</p>
<p> “习爷爷鼓励我们好好练习冰球。现在每当取得成绩,总想和习爷爷分享和汇报。到了北京冬奥会,我想当志愿者,向大家介绍冰球运动。”官子钊说。</p>
<p> 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25岁的陶鑫是一名助理工程师,他从大学毕业就主动报名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和77名项目管理人员、2400多名建筑工人奋战三年多,建成了全长约1.9公里、垂直落差超过120米的赛道,具有全球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道。</p>
<img alt="陶鑫工作照"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149004489e1cab1921642d42.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陶鑫工作照" />
陶鑫工作照
<p> 北京冬奥会时,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比赛将在这里上演,10枚冬奥金牌在这里诞生。</p>
<img alt=" 这是2021年1月19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0427f74348a00aed8d7752c3.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这是2021年1月19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
这是2021年1月19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p>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延庆赛区场馆建设者,给他们拜年,负责施工安全的陶鑫当时就在现场。他回忆说:“那时刚开工一年多,条件非常艰苦。总书记的亲切慰问,给我们带来巨大鼓舞,让我们在后面的建设中更有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p>
<p> 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陶鑫和他的小伙伴们踏踏实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尤其是去年,他们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工友们从四面八方重新集结后加班加点赶工期,在2020年11月1日完成场地认证,建成了国内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保证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具备办赛条件。</p>
<img alt=" 制冰师在维护冰面"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b29eb1b258ee1691263f1971.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制冰师在维护冰面" />
制冰师在维护冰面
<p> 2021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考察调研,看望慰问了运行保障团队和建设者代表,陶鑫第一次在现场见到了总书记。他激动地说:“总书记这次来,是对我们建设完成后的肯定。我还将作为运营团队的一员继续留守,直到冬奥会结束。我会继续全心全力工作,和小伙伴们一起参与历史、创造历史!”</p>
<p> 32岁的刘馨蕊是北京人,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的第二年,她第一次来到张家口崇礼滑雪,以前几乎没有碰过雪的她连滑30天,感觉自己“入坑”了。后来,她放弃了在北京的互联网运营工作,在崇礼经营自己的滑雪俱乐部。</p>
<img alt=" 刘馨蕊近照" src="/public/uploads/article/2021/01/22/d6e1c87f5107e331ca9d5309.jpg" style="border:px solid #000000" title=" 刘馨蕊近照" />
刘馨蕊近照
<p> 刘馨蕊说,崇礼每个雪季、甚至每个月都在变化。滑雪环境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方便,来的雪友越来越多。</p>
<p> “北京冬奥会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是中国滑雪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中国滑雪产业一定会更加壮大。”刘馨蕊说。</p>
<p> 曾经,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如今,通过举办一届冬奥会点燃冰雪运动火炬的作用,冰雪运动正在南展西扩东进,形成了东南西北遥相呼应、冬夏两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的新格局。</p>
<p> 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必将带动更多人走向冰场、走进冰雪,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漫漫征途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通过奋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北京冬奥会这幅宏伟画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写意画”变为“工笔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望2022年的冬奥盛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愿景变为现实</p>
<p> 出品人:赵承、许基仁</p>
<p> 策划:周杰、霍小光</p>
<p> 统筹:王绚、王敏</p>
<p> 执笔记者:刘阳</p>
<p> 参与记者:王镜宇、杨帆、沈楠、殷家捷、王楚捷、李德欣、张骁</p>
<p> 编辑:吴晶晶、杨文荣、姜潇、朱高祥</p>
<p> 视觉:吴晶晶、朱高祥</p>
<p> 新华社体育部 国内部联合出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