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重磅!北京完成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全流程闭环验证

   日期:2021-09-28 10:19:21     浏览:5    评论:0    

记者刚刚获悉,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组近日公布了北京市首批顺利结束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的3个创新应用,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国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和中信百信银行的“AIBank Inside产品”。

此次3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标志着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成对创新监管工具的全流程闭环测试,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落地实施初见成效。

创新应用打磨测试成效显著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是人民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按照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的设计思路,研究设计的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稳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创新发展环境,让金融管理部门更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也让机构更了解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

完成测试的3个创新应用均已上线运行超过6个月。在运行过程中,测试机构按照国家或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制度、政策文件或标准规范等管理细则,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应用,严格履行声明书相关承诺。通过全面测试,创新应用的创新价值进一步提升,技术安全性持续增强,业务连续性、交易安全和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此外,测试机构也十分重视创新的商业可持续性,加大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金融安全基础、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具有示范作用。

创新监管工具结束机制流程严格规范

结束测试前,北京对提出申请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全面评价,前述3个创新应用顺利通过评估并成功完成测试,其他提出申请的创新应用也正在评价过程中。

记者获悉,创新测试结束机制和流程主要依据是《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由创新应用测试机构提出测试结束申请,完成全面评价后方可对外推广应用。测试评价主要从创新价值、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业务连续性保障、合法合规、交易安全、数据安全、风险防控(风控措施、补偿措施、应急处置、退出机制)等方面,通过自测自评、审计、专家论证、结果确认等流程,全面评估是否严格履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相关承诺、是否惠民利企、是否满足监管要求、是否商业可持续。

对于成功完成测试的创新应用,其测试申请主体后续也可以申请享受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的宣传展示、对接推广、成果转化等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产业政策支持和激励。

2019年12月,在人民银行支持指导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20年1月14日,首批创新应用向社会公示。随后,人民银行陆续在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苏州、雄安、广州、成都等其他8个地区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于2020年10月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2021年4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截至9月24日,全国已累计公示119个创新应用,其中北京已公示了22个。

首批创新应用完成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3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在工具内运行期间,从效率、安全等方面各方面均已达到相应的要求。未来,这些产品可以常态化地、更广泛地向客户提供服务。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认为,3个创新应用在产品创新价值、风险可控性、产品普惠性等方面表现稳定良好,得到用户和社会的肯定,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看来,这3个创新应用在技术上采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能够在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场景上覆盖到供应链、开放银行和产业金融等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业务领域;在运营上涉及了客户服务、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各主要环节;在主体上既有大型银行也包括互联网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中性”和多元化色彩,展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特色与优势。

车宁表示,展望未来,北京应充分利用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将其打造成国家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围绕“好用、管用”等关键点,不断加强内在机制建设和资源保障,调动发挥政府、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宣传和规范引导的工作力度,有序提升创新应用准入的包容性和运行的容错度,真正发挥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沟通监管与企业的桥梁作用,降低创新的各项成本和负外部性。

记者刚刚获悉,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作组近日公布了北京市首批顺利结束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的3个创新应用,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中国银行的“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和中信百信银行的“AIBank Inside产品”。

此次3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标志着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成对创新监管工具的全流程闭环测试,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落地实施初见成效。

创新应用打磨测试成效显著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是人民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按照划定刚性底线、设置柔性边界、预留充足发展空间的设计思路,研究设计的刚柔并济、富有弹性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旨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稳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创新发展环境,让金融管理部门更了解机构新的业务模式,也让机构更了解监管框架和监管要求。

完成测试的3个创新应用均已上线运行超过6个月。在运行过程中,测试机构按照国家或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制度、政策文件或标准规范等管理细则,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应用,严格履行声明书相关承诺。通过全面测试,创新应用的创新价值进一步提升,技术安全性持续增强,业务连续性、交易安全和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此外,测试机构也十分重视创新的商业可持续性,加大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金融安全基础、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金融惠民服务能力具有示范作用。

创新监管工具结束机制流程严格规范

结束测试前,北京对提出申请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全面评价,前述3个创新应用顺利通过评估并成功完成测试,其他提出申请的创新应用也正在评价过程中。

记者获悉,创新测试结束机制和流程主要依据是《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测试规范》,由创新应用测试机构提出测试结束申请,完成全面评价后方可对外推广应用。测试评价主要从创新价值、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业务连续性保障、合法合规、交易安全、数据安全、风险防控(风控措施、补偿措施、应急处置、退出机制)等方面,通过自测自评、审计、专家论证、结果确认等流程,全面评估是否严格履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相关承诺、是否惠民利企、是否满足监管要求、是否商业可持续。

对于成功完成测试的创新应用,其测试申请主体后续也可以申请享受北京市相关部门出台的宣传展示、对接推广、成果转化等金融科技专业服务、产业政策支持和激励。

2019年12月,在人民银行支持指导下,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2020年1月14日,首批创新应用向社会公示。随后,人民银行陆续在上海、深圳、重庆、杭州、苏州、雄安、广州、成都等其他8个地区开展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于2020年10月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2021年4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截至9月24日,全国已累计公示119个创新应用,其中北京已公示了22个。

首批创新应用完成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3个创新应用完成测试,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在工具内运行期间,从效率、安全等方面各方面均已达到相应的要求。未来,这些产品可以常态化地、更广泛地向客户提供服务。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认为,3个创新应用在产品创新价值、风险可控性、产品普惠性等方面表现稳定良好,得到用户和社会的肯定,可持续发展前景较好。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车宁看来,这3个创新应用在技术上采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能够在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前沿技术,在场景上覆盖到供应链、开放银行和产业金融等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业务领域;在运营上涉及了客户服务、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各主要环节;在主体上既有大型银行也包括互联网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中性”和多元化色彩,展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特色与优势。

车宁表示,展望未来,北京应充分利用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将其打造成国家金融监管领域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围绕“好用、管用”等关键点,不断加强内在机制建设和资源保障,调动发挥政府、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加大教育宣传和规范引导的工作力度,有序提升创新应用准入的包容性和运行的容错度,真正发挥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沟通监管与企业的桥梁作用,降低创新的各项成本和负外部性。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