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回顾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20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白皮书说,中国经历了世界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数量由132个增长到687个,建制镇数量由2000个增长到2.1万多个。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形成了面积庞大、人口众多、联系紧密的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中国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白皮书表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品位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不断升级,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餐饮、健康、教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逐渐达到一半左右。
释疑
怎样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表示,虽然目前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其中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与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
与此同时,我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少子化老龄化是否影响全面小康?
对于少子化、老龄化的加速是否会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持续产生影响,宁吉喆回应称,虽然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他表示,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中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2020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此外,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岁至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也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同时,中国居民健康水平也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2019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中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还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投入支持。
“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宁吉喆说。
昨天(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白皮书分为前言、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共3.2万余字。回顾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是一部记录和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实践的重要文献。
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到2020年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白皮书说,中国经历了世界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1949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0.6%提高到63.9%,城市数量由132个增长到687个,建制镇数量由2000个增长到2.1万多个。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形成了面积庞大、人口众多、联系紧密的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中国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白皮书表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品位有了更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不断升级,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餐饮、健康、教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逐渐达到一半左右。
释疑
怎样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表示,虽然目前存在贫富差距,但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趋于缩小。“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计下降0.43。其中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与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十八大以来下降最快的一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011年的4.62(上海与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与甘肃居民收入之比),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2020年,东部与西部、中部与西部、东北与西部地区的收入之比分别为1.62、1.07、1.11,分别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不同群体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缩小。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6年中国消费基尼系数为0.385,比当年收入基尼系数0.465低0.080。
与此同时,我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全国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少子化老龄化是否影响全面小康?
对于少子化、老龄化的加速是否会对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的持续产生影响,宁吉喆回应称,虽然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有所放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看,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人才红利优势后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他表示,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中国仍然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8亿人,还有3亿多育龄妇女,每年能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红利仍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仍较为充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支撑。中国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逐步显现。2020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5年,比2010年的9.67年提高了1.08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2.08亿人,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23.61%,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人才规模比重上升了超过10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
此外,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出生人口数量明显回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岁至14岁少儿人口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今年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也有助于促进出生人口增加,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同时,中国居民健康水平也大幅改善,劳动力资源条件优化。2019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7.3岁,比2010年提高2.47岁。中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还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投入支持。
“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备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宁吉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