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如何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巨大资金缺口?COP15引金融“活水”

   日期:2021-10-15 21:43:34     浏览:13    评论:0    

(生物多样性大会)如何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巨大资金缺口?COP15引金融“活水”

中新社昆明10月15日电 (记者 陈溯)研究显示,全球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水平远低于需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政策,这一资金缺口应如何填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聚焦金融业作用,倡导引入金融“活水”,动员更多金融工具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论坛。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在COP15期间举办的生态文明论坛主题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表示,每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7000亿美元的巨大资金缺口,如果算上那些会破坏自然的负面投融资,这个缺口会进一步扩大。“我们亟须调整全球资金流向,从自然不利型转向自然向好型。”

“全球生态保护的巨大缺口应由金融体系填补,通过银行、保险、投资基金去动员社会资本投入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投资当中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

COP15期间,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与会专家纷纷发出倡议,倡导私营部门调整投融资方向,在投资时衡量环境风险以及对自然的影响,金融机构应创新工具,带动更多有益于自然的投资。

世界银行中国、韩国和蒙古局局长芮泽表示,应推动金融的绿色化,引导资金流向,避免流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的项目,扩大绿色融资规模。与此同时,监管者、标准制定者可以扩大环境风险的标准范围,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评估范围。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表示,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退化,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会人士也注意到,发挥金融的力量仅仅依靠倡议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金融业的内生动力。此外,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金融业本身也亟须引入生态评估指标,以应对生态破坏带来的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主要理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措施会影响经济活动。”马骏表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某些产业的经营活动无法继续,出现亏损,从而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此外,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政府会出台一些环保政策,也会导致经营停滞。

芮泽表示,根据巴西银行的调研,有76%的贷款高度依赖生态,而生态破坏已经造成很多不良贷款,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对全球163个行业部门及其供应链进行了分析,发现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金融机构不仅仅要关注投资项目的财务回报,在评估财务风险时还要关注对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关注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对投资本身的影响,以及违规建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并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当中。”马骏说。

谈到如何引导金融更好服务于生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绿色金融可以从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披露金融机构环境信息等方面入手,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支持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清洁交通等领域创新发展。同时,可以在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中设置一定激励性指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从现在开始,银行业要监管和管控自然领域的相关风险,同时要注意研究提高基于自然的投资回报,着力探索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方案。(完)

(生物多样性大会)如何填补生物多样性保护巨大资金缺口?COP15引金融“活水”

中新社昆明10月15日电 (记者 陈溯)研究显示,全球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水平远低于需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政策,这一资金缺口应如何填补?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聚焦金融业作用,倡导引入金融“活水”,动员更多金融工具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10月14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论坛。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在COP15期间举办的生态文明论坛主题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表示,每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7000亿美元的巨大资金缺口,如果算上那些会破坏自然的负面投融资,这个缺口会进一步扩大。“我们亟须调整全球资金流向,从自然不利型转向自然向好型。”

“全球生态保护的巨大缺口应由金融体系填补,通过银行、保险、投资基金去动员社会资本投入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投资当中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

COP15期间,来自政界、学界、企业界的与会专家纷纷发出倡议,倡导私营部门调整投融资方向,在投资时衡量环境风险以及对自然的影响,金融机构应创新工具,带动更多有益于自然的投资。

世界银行中国、韩国和蒙古局局长芮泽表示,应推动金融的绿色化,引导资金流向,避免流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的项目,扩大绿色融资规模。与此同时,监管者、标准制定者可以扩大环境风险的标准范围,将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评估范围。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表示,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退化,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会人士也注意到,发挥金融的力量仅仅依靠倡议还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金融业的内生动力。此外,就目前的发展现状看,金融业本身也亟须引入生态评估指标,以应对生态破坏带来的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主要理由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措施会影响经济活动。”马骏表示,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某些产业的经营活动无法继续,出现亏损,从而带来严重的信用风险。此外,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政府会出台一些环保政策,也会导致经营停滞。

芮泽表示,根据巴西银行的调研,有76%的贷款高度依赖生态,而生态破坏已经造成很多不良贷款,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对全球163个行业部门及其供应链进行了分析,发现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金融机构不仅仅要关注投资项目的财务回报,在评估财务风险时还要关注对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关注生物多样性损失可能对投资本身的影响,以及违规建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并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当中。”马骏说。

谈到如何引导金融更好服务于生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绿色金融可以从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披露金融机构环境信息等方面入手,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支持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清洁交通等领域创新发展。同时,可以在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划中设置一定激励性指标。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从现在开始,银行业要监管和管控自然领域的相关风险,同时要注意研究提高基于自然的投资回报,着力探索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方案。(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