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发展。
今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本报记者深入上海、山东、河北等地,调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编者
傍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里,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林晨正在一套机械设备前认真操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工程实训中心的蓝老师请教。
这套设备被称为机械加工中心,是集车床、铣床等数控加工于一体的先进实训设备。工程实训中心还有数字制造中心、电气技术中心、虚拟仿真实践等,集纳了多种功能,车工、铣工、钳工、焊接、铸造、热处理等不同工位区域标识清晰,与工厂车间毫无二致。
“初中毕业后,我读了职校,后来通过‘中本贯通’模式升了本科。回头看,选择很正确!”林晨说。
职教规模,不断扩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技能,也有前途”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下简称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万人左右,每年培训上亿人次,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林晨是上海“中本贯通”模式的受益者。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方案,中职生毕业后,可通过转段考试升读大学本科,“中本贯通”学制一般为7年,专业主要为技术技能型。
5年前中考时,林晨的成绩可就读区重点高中。但在之前一次“职业体验日”活动中,从小喜欢拆装、制作模型的他,走进一所中职院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立刻被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迷住了。“我喜欢机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技能,也有前途。”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是“中本贯通”模式首批入选学校。林晨想去试试,父母却不同意。“我父母不想让我读职校,这个新模式到底怎么样,他们心里也没底。”林晨说。有了做化学工程师的爷爷对林晨的“力挺”和对父母的“力劝”,林晨如愿以偿。
就读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周晓红,今年19岁。2018年夏,周晓红查到中考分数后知道上高中无望了,着急地哭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姐姐拉着周晓红的手说,“读职校也挺好,将来就业也很好。”
走入职校大门,周晓红刚开始心理落差有点大:好朋友们都去念普高考大学,自己将来能有出息吗?老师一瞧,这孩子状态不对,便找她谈心,周晓红慢慢找到了状态。“课程丰富,老师讲得也生动。”周晓红说,她喜欢网页制作课,特意找到老师,希望多学一些编代码的知识。
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4.66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专科招生524.34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招生3.84万人,招生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的54.6%。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认为,如今岗位与人才的供需还存在一定程度错位,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工厂企业又缺少技术工。把不同学生分流到不同岗位,职教很关键。“与此同时,‘中本贯通’等模式也为很多类似周晓红这样的职校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的机会。”徐国庆说。
既学知识,也学技能
“制定个性化育人模式,把课堂建到企业里去”
前几日,周晓红接到了同校商贸系同学的电话。“这个同学正在企业参加实训,学开网店、做直播和推广。她学得很快,帮企业提高了不少销量。”周晓红说,“她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开家网店,自己创业。”
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近年来,教育部搭建了一批合作平台:“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2019年,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全国组建了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约3万家企业,覆盖了近70%职业院校。”
对接物流、电商公司,培养电商从业者;与汽车公司合作,立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企业在校内开设智能设备维修工厂,学生直接参与维修业务……这几年,潍坊商业学校以校企合作育人为主线,搭建实训基地,让企业传技能、教技术。
“省里出台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借势而行,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根据行业需要,制定个性化育人模式,把课堂建到企业里去。”校长孙中升说。
林晨记得,一次老师带他们去一家知名机械制造公司参观,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设备。汽车减速器装配车间里的机床,自己在学校就操作过。操作面板的程序,就是学校里学过的软件。“与企业导师交流,用人标准、招聘流程等都会详细介绍,企业非常愿意接纳我们。”
边学习边实践,这一年,他和同学组队参加科创比赛,设计制作过书库智能盘点机器人小车、汽车后备箱驱动器等,拿了不少奖。林晨还发现,因为社会实践经历多,他们这些中专升上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很有优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认为,校企融合近来形势很好,但部分保障和激励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落地。“比如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涉及多部门,有的地方没有制订落实细则。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但提取多大比例作为绩效工资、上限是多少还不明确。”
就业前景,持续向好
“毕业生出路很多,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
如今在河北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当炼钢工人的杨鑫航,2018年毕业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冶金技术专业。谈及在学校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他赞不绝口:“课程内容对口钢铁企业里炼铁炼钢生产岗位,学校与各大企业都有用工合作。”
杨鑫航工作3年多,如今每月工资7000多元,超过本地平均水平。“企业对职工发展有规划。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所长,选择技术、管理等不同成长路径。我除了日常车间工作,还在团总支担任职务,多方面锻炼。” 目前刚刚评上助理工程师的他,正在读成人本科教育,争取把学历再提升一个层次。
在徐国庆看来,办好职业教育,应建立良性的“职教高考”制度,加快对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内涵的探索。“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在企业直接就业,并能即刻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院校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应建立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评估体系。”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9月迎来首批12个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实际,服务新业态,对接新职业。比如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对接绿色钢铁、智慧炼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瞄准智能制造。”教务处处长刘少坤说。
周晓红身边,有不少同学选择直接就业,但她还想“继续读”。近几年,山东打破职业教育专科“天花板”,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现在职校毕业生出路很多,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省里完善招生办法,既考文化,也考技能。技能特别出色者,享受升学‘绿色通道’。”孙中升说,有不少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拿了金牌,直接免试专业知识和技能。
林晨有着更高目标:“我想读加工制造专业硕士,毕业后依然从事机械加工行业。”如今,在上海,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试点也已启动。
择一事终一生,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发展。
今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本报记者深入上海、山东、河北等地,调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编者
傍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里,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林晨正在一套机械设备前认真操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工程实训中心的蓝老师请教。
这套设备被称为机械加工中心,是集车床、铣床等数控加工于一体的先进实训设备。工程实训中心还有数字制造中心、电气技术中心、虚拟仿真实践等,集纳了多种功能,车工、铣工、钳工、焊接、铸造、热处理等不同工位区域标识清晰,与工厂车间毫无二致。
“初中毕业后,我读了职校,后来通过‘中本贯通’模式升了本科。回头看,选择很正确!”林晨说。
职教规模,不断扩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技能,也有前途”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下简称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0万人左右,每年培训上亿人次,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
林晨是上海“中本贯通”模式的受益者。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方案,中职生毕业后,可通过转段考试升读大学本科,“中本贯通”学制一般为7年,专业主要为技术技能型。
5年前中考时,林晨的成绩可就读区重点高中。但在之前一次“职业体验日”活动中,从小喜欢拆装、制作模型的他,走进一所中职院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立刻被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迷住了。“我喜欢机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技能,也有前途。”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是“中本贯通”模式首批入选学校。林晨想去试试,父母却不同意。“我父母不想让我读职校,这个新模式到底怎么样,他们心里也没底。”林晨说。有了做化学工程师的爷爷对林晨的“力挺”和对父母的“力劝”,林晨如愿以偿。
就读于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周晓红,今年19岁。2018年夏,周晓红查到中考分数后知道上高中无望了,着急地哭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姐姐拉着周晓红的手说,“读职校也挺好,将来就业也很好。”
走入职校大门,周晓红刚开始心理落差有点大:好朋友们都去念普高考大学,自己将来能有出息吗?老师一瞧,这孩子状态不对,便找她谈心,周晓红慢慢找到了状态。“课程丰富,老师讲得也生动。”周晓红说,她喜欢网页制作课,特意找到老师,希望多学一些编代码的知识。
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4.66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专科招生524.34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招生3.84万人,招生占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总数的54.6%。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认为,如今岗位与人才的供需还存在一定程度错位,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多工厂企业又缺少技术工。把不同学生分流到不同岗位,职教很关键。“与此同时,‘中本贯通’等模式也为很多类似周晓红这样的职校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提高学历的机会。”徐国庆说。
既学知识,也学技能
“制定个性化育人模式,把课堂建到企业里去”
前几日,周晓红接到了同校商贸系同学的电话。“这个同学正在企业参加实训,学开网店、做直播和推广。她学得很快,帮企业提高了不少销量。”周晓红说,“她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开家网店,自己创业。”
据职成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近年来,教育部搭建了一批合作平台:“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进入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2019年,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全国组建了约1500个职教集团,吸引约3万家企业,覆盖了近70%职业院校。”
对接物流、电商公司,培养电商从业者;与汽车公司合作,立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企业在校内开设智能设备维修工厂,学生直接参与维修业务……这几年,潍坊商业学校以校企合作育人为主线,搭建实训基地,让企业传技能、教技术。
“省里出台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借势而行,引入社会力量办学,根据行业需要,制定个性化育人模式,把课堂建到企业里去。”校长孙中升说。
林晨记得,一次老师带他们去一家知名机械制造公司参观,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设备。汽车减速器装配车间里的机床,自己在学校就操作过。操作面板的程序,就是学校里学过的软件。“与企业导师交流,用人标准、招聘流程等都会详细介绍,企业非常愿意接纳我们。”
边学习边实践,这一年,他和同学组队参加科创比赛,设计制作过书库智能盘点机器人小车、汽车后备箱驱动器等,拿了不少奖。林晨还发现,因为社会实践经历多,他们这些中专升上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很有优势。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认为,校企融合近来形势很好,但部分保障和激励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落地。“比如产教融合型企业‘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涉及多部门,有的地方没有制订落实细则。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但提取多大比例作为绩效工资、上限是多少还不明确。”
就业前景,持续向好
“毕业生出路很多,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
如今在河北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当炼钢工人的杨鑫航,2018年毕业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冶金技术专业。谈及在学校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他赞不绝口:“课程内容对口钢铁企业里炼铁炼钢生产岗位,学校与各大企业都有用工合作。”
杨鑫航工作3年多,如今每月工资7000多元,超过本地平均水平。“企业对职工发展有规划。年轻人可以根据自身所长,选择技术、管理等不同成长路径。我除了日常车间工作,还在团总支担任职务,多方面锻炼。” 目前刚刚评上助理工程师的他,正在读成人本科教育,争取把学历再提升一个层次。
在徐国庆看来,办好职业教育,应建立良性的“职教高考”制度,加快对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内涵的探索。“职业本科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在企业直接就业,并能即刻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院校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应建立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评估体系。”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今年9月迎来首批12个专业的本科生。“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实际,服务新业态,对接新职业。比如钢铁智能冶金技术专业对接绿色钢铁、智慧炼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瞄准智能制造。”教务处处长刘少坤说。
周晓红身边,有不少同学选择直接就业,但她还想“继续读”。近几年,山东打破职业教育专科“天花板”,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现在职校毕业生出路很多,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深造。省里完善招生办法,既考文化,也考技能。技能特别出色者,享受升学‘绿色通道’。”孙中升说,有不少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拿了金牌,直接免试专业知识和技能。
林晨有着更高目标:“我想读加工制造专业硕士,毕业后依然从事机械加工行业。”如今,在上海,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试点也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