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102分钟27个问题,有哪些中国态度和主张让您印象深刻?而关注老年人群体,我们需要怎样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
化解乌克兰危机应做到“四个必须”
白岩松:外长记者会开始前,大家都能预判乌克兰局势将会是记者招待会上非常重要的话题。果真,有5个问题都与乌克兰局势紧密相关。第一个有关乌克兰局势的问题,记者提问本身有点拱火的意思,但是外长回答的时候,第一没有拱火,第二也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的意思,而是非常真诚地希望“熄火”,提到“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应做到“四个必须”,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争端。整场发布会,5个与乌克兰局势有关的问题,王毅的回答总体呈现出的中国态度,非常冷静理性,而且比较客观,不是说站在哪一方,更不是在拉偏架。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乌克兰的局势,大家担心会不会进一步扩散,甚至对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中国抱有的和平态度,希望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的态度,非常有助于世界和平,有助于危机在一定局面内可以控制,为和平增添了更大砝码,我觉得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美关系
白岩松:最近这段时间,即便有乌克兰危机的情况下,美方围绕中美关系之间的小动作依然很多。比如中国有“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驻美大使也会参加在美国民间举办的纪念活动。连美国记者都看不下去了,质问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为什么忽视,没有一点动静。发言人则模糊解释。从这样一个细节就透露出来,现在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一种心态。
时间是站在中国一方的。中国去年年底GDP已经占到美国GDP总量的70%以上,再经过一段战略发展期,会有更好的发展。当我们的GDP接近美国的90%,或者达到100%的对等时,我觉得中美的关系会更好处。因此时间在中国一方,我们一方面要去做很多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好自己。
从外长记者会看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
白岩松: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新闻发言人”这五个字最早出现是在1982年,当时的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成为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发言人。这也反映了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大国,中国在外交领域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因为世界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被整个世界听到。而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时候,世界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希望表达自己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发展体量的变化,全世界越来越想听到中国对很多热点问题到底有什么看法,将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通过记者会,就能强烈感受到中国真的跟过去是不一样了,因为你所有的看法都会被大家记录下来,也会去影响整个世界,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各个方面,这可能就是这几十年时间发生的变化。
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白岩松:对中国来说,更严峻的老龄化时代还没有到来。以数字为例,目前100个中国人当中,有接近19个是60岁以上的人,但是在日本,100个日本人当中有28个是65岁以上的人,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就像一面镜子,供我们参照。现在有预测,可能在2035年之后,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会到达4亿。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积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更何况目前我们还拥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还处在一个相对年轻的老龄化的阶段。
另外,我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正在快速接近78岁,可能再隔五六年的时间又会向79岁去挺进,退休之后人们的健康寿命长度会进一步增长。所以围绕着退休大家会去想,延迟退休最好能是自愿原则,多元选择。
我觉得积极老龄观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现在就把很多工作做好,等将来进一步老龄化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工作都做好了,整个适老型社会也已经建成了,大家都能成为受益者,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它。
怎么看待人口结构“三低一高”
白岩松:我们必须要看到,过去的这20年时间,中国人口总量其实还在增长的,但是要注意到14岁到35岁的人口,这20年减少了9000万,去哪了?关注老年人口时就能看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1.3亿,现在已经是2.67亿,接近2.7亿。因此人口结构的确发生了变化,那就需要社会很多的政策,一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政策要舍弃,更加友好的政策要快速出台,让年轻人能够找到该找到的位置,让超过35岁的人在招聘的时候也被欢迎,而老年人也会更乐观地走进“夕阳红”的时刻。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人口结构,应该变成我们加速解决问题的一种促进。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102分钟27个问题,有哪些中国态度和主张让您印象深刻?而关注老年人群体,我们需要怎样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
化解乌克兰危机应做到“四个必须”
白岩松:外长记者会开始前,大家都能预判乌克兰局势将会是记者招待会上非常重要的话题。果真,有5个问题都与乌克兰局势紧密相关。第一个有关乌克兰局势的问题,记者提问本身有点拱火的意思,但是外长回答的时候,第一没有拱火,第二也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的意思,而是非常真诚地希望“熄火”,提到“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应做到“四个必须”,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争端。整场发布会,5个与乌克兰局势有关的问题,王毅的回答总体呈现出的中国态度,非常冷静理性,而且比较客观,不是说站在哪一方,更不是在拉偏架。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围绕着乌克兰的局势,大家担心会不会进一步扩散,甚至对世界和平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中国抱有的和平态度,希望通过对话谈判解决的态度,非常有助于世界和平,有助于危机在一定局面内可以控制,为和平增添了更大砝码,我觉得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贡献。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美关系
白岩松:最近这段时间,即便有乌克兰危机的情况下,美方围绕中美关系之间的小动作依然很多。比如中国有“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驻美大使也会参加在美国民间举办的纪念活动。连美国记者都看不下去了,质问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为什么忽视,没有一点动静。发言人则模糊解释。从这样一个细节就透露出来,现在美国在中美关系中的一种心态。
时间是站在中国一方的。中国去年年底GDP已经占到美国GDP总量的70%以上,再经过一段战略发展期,会有更好的发展。当我们的GDP接近美国的90%,或者达到100%的对等时,我觉得中美的关系会更好处。因此时间在中国一方,我们一方面要去做很多的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好自己。
从外长记者会看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
白岩松: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新闻发言人”这五个字最早出现是在1982年,当时的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成为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闻发言人。这也反映了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大国,中国在外交领域率先迈出了这一步。因为世界需要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被整个世界听到。而在这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时候,世界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也希望表达自己对世界发展的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发展体量的变化,全世界越来越想听到中国对很多热点问题到底有什么看法,将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通过记者会,就能强烈感受到中国真的跟过去是不一样了,因为你所有的看法都会被大家记录下来,也会去影响整个世界,从经济到政治到军事各个方面,这可能就是这几十年时间发生的变化。
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白岩松:对中国来说,更严峻的老龄化时代还没有到来。以数字为例,目前100个中国人当中,有接近19个是60岁以上的人,但是在日本,100个日本人当中有28个是65岁以上的人,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就像一面镜子,供我们参照。现在有预测,可能在2035年之后,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会到达4亿。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积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更何况目前我们还拥有一段时间的“窗口期”,还处在一个相对年轻的老龄化的阶段。
另外,我们的平均预期寿命正在快速接近78岁,可能再隔五六年的时间又会向79岁去挺进,退休之后人们的健康寿命长度会进一步增长。所以围绕着退休大家会去想,延迟退休最好能是自愿原则,多元选择。
我觉得积极老龄观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去共同努力,现在就把很多工作做好,等将来进一步老龄化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工作都做好了,整个适老型社会也已经建成了,大家都能成为受益者,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它。
怎么看待人口结构“三低一高”
白岩松:我们必须要看到,过去的这20年时间,中国人口总量其实还在增长的,但是要注意到14岁到35岁的人口,这20年减少了9000万,去哪了?关注老年人口时就能看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1.3亿,现在已经是2.67亿,接近2.7亿。因此人口结构的确发生了变化,那就需要社会很多的政策,一些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政策要舍弃,更加友好的政策要快速出台,让年轻人能够找到该找到的位置,让超过35岁的人在招聘的时候也被欢迎,而老年人也会更乐观地走进“夕阳红”的时刻。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人口结构,应该变成我们加速解决问题的一种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