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两高报告凸显依法治国的决心与力度。点名秦光荣、王富玉、王立科等落马腐败分子,提及陶革涉黑案、张玉环案、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等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件。常态化扫黑除恶、高压反腐、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法治重点,与群众关切高度契合。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说,2021年,人民法院通过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全面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以司法断案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守护餐桌安全……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传递出这些重要信息。
打击违法犯罪 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报告显示,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5.6万件,判处罪犯171.5万人。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占全部刑事案件比重稳步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人民法院审结杀人、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4.9万件。会同公安部等出台惩治涉枪涉爆犯罪意见,审结相关案件9984件。审结毒品犯罪案件5.6万件,严厉打击走私、制造毒品等源头性犯罪。审结涉疫犯罪案件9653件。对故意隐瞒中高风险地区行程、违规接诊发热患者、伪造售卖核酸报告、“带疫偷渡”等犯罪严惩不贷。
保护妇女儿童 强化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司法保障
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婚姻家庭案件183.1万件。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依法严惩施暴者,会同全国妇联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落地见效,发出保护令3356份。
报告强调,人民法院准确贯彻死刑政策,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对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犯罪,论罪当判死刑的,依法判处并核准死刑,坚决维护法治权威。
在今年工作安排中,报告提出,严惩性侵、拐卖妇女儿童和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强化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司法保障。
点名腐败分子 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审判
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3万件2.7万人。秦光荣、王富玉等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审判,彰显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人民法院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依法追缴行贿非法获利,斩断“围猎”腐蚀、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加大职务犯罪赃款赃物追缴力度,实际追缴到位596.6亿元。
境外不是法外,人民法院首次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程三昌案,裁定没收外逃人员徐进、张正欣境内外巨额违法所得,对外逃腐败犯罪分子虽远必惩,让其人财两空。
清朗网络空间 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
2021年,人民法院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
依法从严惩治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严惩利用恶意程序、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审理“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案,惩治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严惩通过非法侵入监控系统贩卖幼儿园、养老院实时监控数据的犯罪分子;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行为,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审理人脸识别第一案,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守护公众重要生物识别信息安全。
守护民生安全 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犯罪
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案件2031件,维护群众生产安全。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6002件,依法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毒面膜”的犯罪分子,守护百姓餐桌安全、用药安全。严惩医保骗保犯罪,对幕后组织者和职业骗保人加重惩罚,守好百姓“看病钱”“救命钱”。审结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犯罪案件296件,高空抛物致人伤亡案件大幅减少。严惩“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兼职刷单、套路贷、校园贷、美容贷等花样翻新的诈骗犯罪。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侵害袁隆平名誉案写入工作报告
2021年,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对长期霸占已售房屋、耍横抗拒执行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搬迁措施,决不让“赖而不决”大行其道。
由北京法院审判的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追赶者被判无责;高铁霸铺案,曝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被判无需担责,也被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张蕾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追诉拐卖人口犯罪将继续从严
昨天,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说,2021年,检察机关更加自觉融入国家治理,依法能动履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合力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最高检工作报告中,透露出这些重要内容。
打击违法犯罪 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报告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6.8万余人,提起公诉174.8万余人,同比分别上升12.7%和11.2%。
专项斗争荡涤效果凸显,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与2020年相比,检察机关起诉涉黑涉恶犯罪下降70.5%,杀人、抢劫、绑架犯罪下降6.6%,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下降20.9%,毒品犯罪下降18%。
2021年,检察机关推进常态化依法战疫,起诉涉疫犯罪4078人,同比下降63.7%。起诉危险作业、重大责任事故等危害安全生产犯罪4135人,同比上升26.4%;重在源头防范,办理该领域公益诉讼1.4万件。北京、河北检察机关围绕安全冬奥开展专项监督,法治助力精彩冰雪梦。
保护妇女儿童 从严追诉拐卖人口犯罪
检察机关配合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拐”“团圆”行动,严惩拐卖人口犯罪,深挖历史积案。2000年至2021年,起诉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从14458人降至1135人,年均下降11.4%;起诉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由155人增至328人。
报告指出,追诉拐卖人口犯罪将继续从严;同时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整治,对收买、不解救、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依法追诉、从严惩治。
点名腐败分子 不让腐败分子逃罪 法网就是天网
2021年,检察机关规范监检衔接,促进配合有力、制约有效,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0754人,已起诉16693人,同比分别上升5%和8.8%。
最高检与国家监委等共同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起诉受贿犯罪9083人、行贿犯罪2689人,同比分别上升21.5%和16.6%。对王富玉、王立科等23名原省部级干部提起公诉。对17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河南检察机关对逃匿境外拒不归案的程三昌适用缺席审判程序提起公诉,已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让腐败分子逃罪,法网就是天网。
清朗网络空间 从严追诉网络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犯罪
2021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等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指导意见,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起诉利用网络实施诈骗、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28.2万人,同比上升98.5%。检察机关协同推进“断卡”行动,起诉非法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帮助提款转账等犯罪12.9万人,是2020年的9.5倍。
继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检察机关接续发布公民人格权保护指导性案例,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起诉3436人,同比上升51.3%。注重源头防范,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2000余件。
守护民生安全 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3万件
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1.1万人,同比上升29.8%。最高检与最高法院联合发布司法解释,对制售注水肉以及伪劣保健品坑老等犯罪从严追诉、从重处罚;与农业农村部等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惩治非法使用禁限用药物等犯罪。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3万件,同比上升10%;督促查处假冒伪劣食品48万千克、假药劣药1448千克,同比分别上升26.9%和2.2倍。
2021年,河北、山西、安徽、宁夏等地检察机关追诉制售假药犯罪,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索销售金额三至十倍惩罚性赔偿金,让肆意损害公益者付出应有更高代价。持续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督促整改窨井安全隐患93万处。
稳企业保就业 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4万人
报告指出,疫情多点散发,经济承压,更需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4万人,同比基本持平。力防企业因案陷入困境,持续落实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等检察政策;涉企等单位犯罪不起诉率38%,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
昨天(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两高报告凸显依法治国的决心与力度。点名秦光荣、王富玉、王立科等落马腐败分子,提及陶革涉黑案、张玉环案、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等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件。常态化扫黑除恶、高压反腐、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法治重点,与群众关切高度契合。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说,2021年,人民法院通过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依法惩治腐败犯罪,全面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以司法断案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守护餐桌安全……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传递出这些重要信息。
打击违法犯罪 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报告显示,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25.6万件,判处罪犯171.5万人。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占全部刑事案件比重稳步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人民法院审结杀人、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4.9万件。会同公安部等出台惩治涉枪涉爆犯罪意见,审结相关案件9984件。审结毒品犯罪案件5.6万件,严厉打击走私、制造毒品等源头性犯罪。审结涉疫犯罪案件9653件。对故意隐瞒中高风险地区行程、违规接诊发热患者、伪造售卖核酸报告、“带疫偷渡”等犯罪严惩不贷。
保护妇女儿童 强化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司法保障
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婚姻家庭案件183.1万件。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依法严惩施暴者,会同全国妇联推动人身安全保护令落地见效,发出保护令3356份。
报告强调,人民法院准确贯彻死刑政策,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对残害妇女儿童、老年人等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犯罪,论罪当判死刑的,依法判处并核准死刑,坚决维护法治权威。
在今年工作安排中,报告提出,严惩性侵、拐卖妇女儿童和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强化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司法保障。
点名腐败分子 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审判
2021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3万件2.7万人。秦光荣、王富玉等14名原中管干部受到审判,彰显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坚定决心。人民法院落实受贿行贿一起查,依法追缴行贿非法获利,斩断“围猎”腐蚀、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条。加大职务犯罪赃款赃物追缴力度,实际追缴到位596.6亿元。
境外不是法外,人民法院首次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程三昌案,裁定没收外逃人员徐进、张正欣境内外巨额违法所得,对外逃腐败犯罪分子虽远必惩,让其人财两空。
清朗网络空间 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
2021年,人民法院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
依法从严惩治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严惩利用恶意程序、钓鱼欺诈等形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审理“颜值检测”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案,惩治网络黑灰产业链犯罪;严惩通过非法侵入监控系统贩卖幼儿园、养老院实时监控数据的犯罪分子;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制止滥用人脸识别技术行为,让公众不再为自己的“脸面”担忧;审理人脸识别第一案,明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守护公众重要生物识别信息安全。
守护民生安全 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犯罪
2021年,人民法院审结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案件2031件,维护群众生产安全。审结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6002件,依法严惩制售“病猪肉”“毒草莓”“毒面膜”的犯罪分子,守护百姓餐桌安全、用药安全。严惩医保骗保犯罪,对幕后组织者和职业骗保人加重惩罚,守好百姓“看病钱”“救命钱”。审结高空抛物、偷盗窨井盖等犯罪案件296件,高空抛物致人伤亡案件大幅减少。严惩“以房养老”“投资养老”、保健品坑老、兼职刷单、套路贷、校园贷、美容贷等花样翻新的诈骗犯罪。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侵害袁隆平名誉案写入工作报告
2021年,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理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坚决维护共和国功勋的尊严。审理女童热心助人致伤案,判决善意助人不担责。审理小区保安送老人就医被索赔案,驳回无理赔偿请求。对长期霸占已售房屋、耍横抗拒执行的当事人采取强制搬迁措施,决不让“赖而不决”大行其道。
由北京法院审判的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追赶者被判无责;高铁霸铺案,曝光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被判无需担责,也被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张蕾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追诉拐卖人口犯罪将继续从严
昨天,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报告说,2021年,检察机关更加自觉融入国家治理,依法能动履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合力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最高检工作报告中,透露出这些重要内容。
打击违法犯罪 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报告显示,2021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6.8万余人,提起公诉174.8万余人,同比分别上升12.7%和11.2%。
专项斗争荡涤效果凸显,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与2020年相比,检察机关起诉涉黑涉恶犯罪下降70.5%,杀人、抢劫、绑架犯罪下降6.6%,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犯罪下降20.9%,毒品犯罪下降18%。
2021年,检察机关推进常态化依法战疫,起诉涉疫犯罪4078人,同比下降63.7%。起诉危险作业、重大责任事故等危害安全生产犯罪4135人,同比上升26.4%;重在源头防范,办理该领域公益诉讼1.4万件。北京、河北检察机关围绕安全冬奥开展专项监督,法治助力精彩冰雪梦。
保护妇女儿童 从严追诉拐卖人口犯罪
检察机关配合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拐”“团圆”行动,严惩拐卖人口犯罪,深挖历史积案。2000年至2021年,起诉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从14458人降至1135人,年均下降11.4%;起诉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犯罪由155人增至328人。
报告指出,追诉拐卖人口犯罪将继续从严;同时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整治,对收买、不解救、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坚决依法追诉、从严惩治。
点名腐败分子 不让腐败分子逃罪 法网就是天网
2021年,检察机关规范监检衔接,促进配合有力、制约有效,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0754人,已起诉16693人,同比分别上升5%和8.8%。
最高检与国家监委等共同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起诉受贿犯罪9083人、行贿犯罪2689人,同比分别上升21.5%和16.6%。对王富玉、王立科等23名原省部级干部提起公诉。对17名逃匿、死亡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启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河南检察机关对逃匿境外拒不归案的程三昌适用缺席审判程序提起公诉,已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不让腐败分子逃罪,法网就是天网。
清朗网络空间 从严追诉网络严重侵犯公民权利犯罪
2021年,最高检会同公安部等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指导意见,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起诉利用网络实施诈骗、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28.2万人,同比上升98.5%。检察机关协同推进“断卡”行动,起诉非法买卖电话卡和银行卡、帮助提款转账等犯罪12.9万人,是2020年的9.5倍。
继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自诉转公诉,检察机关接续发布公民人格权保护指导性案例,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起诉3436人,同比上升51.3%。注重源头防范,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2000余件。
守护民生安全 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3万件
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1.1万人,同比上升29.8%。最高检与最高法院联合发布司法解释,对制售注水肉以及伪劣保健品坑老等犯罪从严追诉、从重处罚;与农业农村部等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惩治非法使用禁限用药物等犯罪。办理食药安全领域公益诉讼3万件,同比上升10%;督促查处假冒伪劣食品48万千克、假药劣药1448千克,同比分别上升26.9%和2.2倍。
2021年,河北、山西、安徽、宁夏等地检察机关追诉制售假药犯罪,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索销售金额三至十倍惩罚性赔偿金,让肆意损害公益者付出应有更高代价。持续落实“四号检察建议”,督促整改窨井安全隐患93万处。
稳企业保就业 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4万人
报告指出,疫情多点散发,经济承压,更需以法治稳企业稳预期、保就业保民生。2021年,检察机关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3.4万人,同比基本持平。力防企业因案陷入困境,持续落实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犯罪依法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等检察政策;涉企等单位犯罪不起诉率38%,同比增加5.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