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成功密码,同时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回答时代课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就会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个别结论,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科学指导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推动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密结合当代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十个明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新要求、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十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理论创造和宏大的战略构建,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包括与历史、时代、实践的实际相结合,也包括与历史文化实际、思想传承实际相结合,这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没有中华文明的哺育、中华文化沃土的滋养,不可能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光大、生机勃勃。从毛泽东同志写出的《矛盾论》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擘画美好愿景、以天下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滋养,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自然无间、更加润物细无声,真正“化”为了中国社会自己的思想,“化”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
回应时代的呼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要立足时代特点,真正搞懂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处于列宁指出的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以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为标志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顺应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一革命正确引向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于是又有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凸显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大潮,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
时代的演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虽然还属于大的工业化时期,但已是“新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4.0”时代;西方社会快速发展浪潮消退,社会制度内在危机愈加暴露,从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到停不下来的“西方之乱”,曾经所谓制度的傲慢与自负“落花流水春去也”;与之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让“中国之治”不仅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了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越来越吸引世界探求的目光。一个崭新的纪元徐徐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既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等等。这一系列基于对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和自觉回应的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
实践需要理论指引,实践也孕育理论创新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中是要出道理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再到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就不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自信;没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也不会有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样是在坚持全面抗战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更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实践基础之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讲毛泽东思想是“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论断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如此。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没有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不可能在关于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实现突破。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所有这些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所有这些实践也孕育出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科学理论。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些原创性的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又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的重大理论创造。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样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的重大创新,等等。
概而言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使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形象展现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作者:辛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成功密码,同时也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所在。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回答时代课题,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就会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个别结论,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科学指导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推动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密结合当代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十个明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新要求、新时代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十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理论创造和宏大的战略构建,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包括与历史、时代、实践的实际相结合,也包括与历史文化实际、思想传承实际相结合,这就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没有中华文明的哺育、中华文化沃土的滋养,不可能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光大、生机勃勃。从毛泽东同志写出的《矛盾论》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擘画美好愿景、以天下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滋养,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自然无间、更加润物细无声,真正“化”为了中国社会自己的思想,“化”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
回应时代的呼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要立足时代特点,真正搞懂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处于列宁指出的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以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为标志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顺应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回答了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一革命正确引向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于是又有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凸显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大潮,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
时代的演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虽然还属于大的工业化时期,但已是“新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4.0”时代;西方社会快速发展浪潮消退,社会制度内在危机愈加暴露,从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到停不下来的“西方之乱”,曾经所谓制度的傲慢与自负“落花流水春去也”;与之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让“中国之治”不仅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有了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越来越吸引世界探求的目光。一个崭新的纪元徐徐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贯通起来,既书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阶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等等。这一系列基于对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和自觉回应的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
实践需要理论指引,实践也孕育理论创新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中是要出道理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再到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就不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自信;没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也不会有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样是在坚持全面抗战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更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实践基础之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讲毛泽东思想是“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论断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如此。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没有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没有开创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不可能在关于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实现突破。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所有这些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所有这些实践也孕育出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科学理论。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些原创性的论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又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的重大理论创造。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样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思想的重大创新,等等。
概而言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使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崭新的形象展现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