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袁隆平铜像长沙揭幕 面向实验田永远守望

   日期:2022-04-02 14:20:16     浏览:28    评论:0    

4月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铜像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内稻圣广场揭幕。

该铜像雕刻于1992年,30年来一直放置在湖南省农科院的办公楼里。铜像展现袁隆平院士中年时的形象,现在安放的位置正好面向他的实验田。铜像底座上镌刻着袁隆平的手迹“愿天下人有饱饭吃”几个大字。

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告诉记者,铜像选择在清明前夕揭幕,是为让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创立杂交之水稻之丰功伟绩,弘扬先生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与后辈来到现场。铜像揭幕后,在家人搀扶下的邓则,以及袁隆平院士生前同事、学生等,向铜像献花,并绕铜像一周。“我们永远铭记袁隆平先生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为国家粮食安全及弘扬袁隆平先生科学精神赓续前行、不懈奋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余应弘说。

得知袁隆平铜像揭幕,湖南省农科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刘志吉一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并献花。“在清明节感恩袁院士为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作出的伟大贡献,很有意义。”刘志吉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附近开花店的杨女士免费拿出500支菊花供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袁老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清明节,我们用献花寄托对袁老的哀思和想念。”杨女士说。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同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4月1日,在袁隆平院士故去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其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在长沙县唐人万寿园举办了一场清明寄思会。来宾手持金黄稻穗,在功勋广场撒播种子,并投递寄思信件等,寄托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唐人万寿园陵墓工作人员范政告诉记者,平日前来祭拜袁老的人不断,有很多水稻科研者经常来汇报工作进展。“目前开始陆续有民众自发前来祭扫,献花致意,鞠躬缅怀。袁老墓前堆放着鲜花、水果。我们还在墓边新立了一个邮筒,前来祭扫的人可以投入信件、明信片等,寄托对他的哀思。”范政说,陵园会妥善整理保存信件,后期怎么处理要和袁老家人商量。

袁老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也仍在向前。“袁院士生前关心的三大主要研究任务是:超高产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袁老去世后,这三块都在稳步推进。目前,杂交水稻已实现双季周年亩产3000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新近品种‘叁优一号’双季晚稻产量也很高。”杨耀松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也取得阶段性进展。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与全国18家耐盐碱水稻科研单位成立了“耐盐碱水稻国家区域试验联合体”,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8个,示范亩产最高可达580.06公斤。3月31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湖南挂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

到2030年,中国将推广种植近1亿亩耐盐碱水稻,新增300亿公斤粮食产能。

4月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铜像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内稻圣广场揭幕。

该铜像雕刻于1992年,30年来一直放置在湖南省农科院的办公楼里。铜像展现袁隆平院士中年时的形象,现在安放的位置正好面向他的实验田。铜像底座上镌刻着袁隆平的手迹“愿天下人有饱饭吃”几个大字。

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告诉记者,铜像选择在清明前夕揭幕,是为让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创立杂交之水稻之丰功伟绩,弘扬先生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与后辈来到现场。铜像揭幕后,在家人搀扶下的邓则,以及袁隆平院士生前同事、学生等,向铜像献花,并绕铜像一周。“我们永远铭记袁隆平先生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为国家粮食安全及弘扬袁隆平先生科学精神赓续前行、不懈奋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余应弘说。

得知袁隆平铜像揭幕,湖南省农科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刘志吉一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并献花。“在清明节感恩袁院士为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作出的伟大贡献,很有意义。”刘志吉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附近开花店的杨女士免费拿出500支菊花供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袁老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清明节,我们用献花寄托对袁老的哀思和想念。”杨女士说。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同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4月1日,在袁隆平院士故去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其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在长沙县唐人万寿园举办了一场清明寄思会。来宾手持金黄稻穗,在功勋广场撒播种子,并投递寄思信件等,寄托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唐人万寿园陵墓工作人员范政告诉记者,平日前来祭拜袁老的人不断,有很多水稻科研者经常来汇报工作进展。“目前开始陆续有民众自发前来祭扫,献花致意,鞠躬缅怀。袁老墓前堆放着鲜花、水果。我们还在墓边新立了一个邮筒,前来祭扫的人可以投入信件、明信片等,寄托对他的哀思。”范政说,陵园会妥善整理保存信件,后期怎么处理要和袁老家人商量。

袁老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也仍在向前。“袁院士生前关心的三大主要研究任务是:超高产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袁老去世后,这三块都在稳步推进。目前,杂交水稻已实现双季周年亩产3000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新近品种‘叁优一号’双季晚稻产量也很高。”杨耀松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也取得阶段性进展。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与全国18家耐盐碱水稻科研单位成立了“耐盐碱水稻国家区域试验联合体”,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8个,示范亩产最高可达580.06公斤。3月31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湖南挂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

到2030年,中国将推广种植近1亿亩耐盐碱水稻,新增300亿公斤粮食产能。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