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2021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受理、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在895件案件中对侵权人判处了惩罚性赔偿。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在最高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人民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含旧存),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审理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案件。
同日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1年)》、2021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示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果。
受理、审结案件数量双双破60万
“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再创历史新高。”林广海介绍。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设立3年多来,截至2022年3月31日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和垄断案件10454件,审结8355件。其中,法庭切实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在“香兰素”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判赔1.59亿元。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一审平均判赔金额较法庭成立前增长147.1%。
”这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案件,彰显了人民法院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决心和信心。“林广海说。
对895件案件中侵权人判处惩罚性赔偿
针对“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法院通过依法积极适用证据妨碍排除、证据保全等,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
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等,不断提高赔偿数额,2021年在895件案件中对侵权人判处了惩罚性赔偿。
通过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普通程序独任制、二审独任制等制度和“先行判决+临时禁令”等裁判方式,缩短审理周期。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如何落实四级法院审判职能定位改革试点要求?同日,最高法发布《关于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管辖的若干规定》及配套文件《关于印发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管辖制度,发挥专门管辖和集中管辖的优势,确保司法资源配置与各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相匹配。
此前,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决策部署,最高法制定出台《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和《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明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目标、任务和举措。
据介绍,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运行三年来,成效显著,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以最高法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牵引、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地方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格局已经基本建成,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能力显著提高。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不断完善,“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已经收录了450余名技术专家名单,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
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法院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林广海说,积极运用5G、AR等现代科技开展在线诉讼,实现了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
法院加强对原始创新成果保护,加大对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明确职务发明权属争议的判断标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营造鼓励包容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打击力度,重拳惩治商标攀附、仿冒搭车等行为。
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商标共存纠纷,加强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司法保护。依法审理大量著作权案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文化创作者权益保护,依法维护作品传播者合法权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司法,服务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故事,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林广海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作用愈发凸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面向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十五年发展作出重大顶层设计,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2021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受理、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在895件案件中对侵权人判处了惩罚性赔偿。
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林广海在最高法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人民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含旧存),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审理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案件。
同日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1年)》、2021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展示人民法院过去一年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果。
受理、审结案件数量双双破60万
“2021年,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42968件,审结601544件,比2020年分别上升22.33%和14.71%,再创历史新高。”林广海介绍。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设立3年多来,截至2022年3月31日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和垄断案件10454件,审结8355件。其中,法庭切实加大损害赔偿力度,在“香兰素”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判赔1.59亿元。全国法院技术类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一审平均判赔金额较法庭成立前增长147.1%。
”这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案件,彰显了人民法院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决心和信心。“林广海说。
对895件案件中侵权人判处惩罚性赔偿
针对“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法院通过依法积极适用证据妨碍排除、证据保全等,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
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等,不断提高赔偿数额,2021年在895件案件中对侵权人判处了惩罚性赔偿。
通过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普通程序独任制、二审独任制等制度和“先行判决+临时禁令”等裁判方式,缩短审理周期。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如何落实四级法院审判职能定位改革试点要求?同日,最高法发布《关于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管辖的若干规定》及配套文件《关于印发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管辖制度,发挥专门管辖和集中管辖的优势,确保司法资源配置与各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相匹配。
此前,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决策部署,最高法制定出台《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和《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明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目标、任务和举措。
据介绍,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运行三年来,成效显著,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以最高法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牵引、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地方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部门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格局已经基本建成,知识产权专业化审判能力显著提高。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不断完善,“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已经收录了450余名技术专家名单,覆盖30多个技术领域。
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法院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林广海说,积极运用5G、AR等现代科技开展在线诉讼,实现了立案“不打烊”、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
法院加强对原始创新成果保护,加大对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明确职务发明权属争议的判断标准,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营造鼓励包容创新的法治环境。加大对商标侵权行为打击力度,重拳惩治商标攀附、仿冒搭车等行为。
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商标共存纠纷,加强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司法保护。依法审理大量著作权案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文化创作者权益保护,依法维护作品传播者合法权益,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司法,服务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深化国际司法交流合作,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故事,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林广海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作用愈发凸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面向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十五年发展作出重大顶层设计,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将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司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