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0时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077例,其中,上海新增234例确诊病例、2780例无症状感染者,新增6例死亡病例均在上海。上海本轮疫情累计报告553例死亡病例,但每日新增的本土感染者已连续11天下降。针对一人阳性整栋楼居民是否需转移隔离,入户消杀流程如何,网传有核酸检测实验室出“假阳性”报告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上海均作出回应。
新增本土感染者数
连续11天下降
5月9日0时至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3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780例。156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78例确诊病例和2775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另外5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风险人群筛查中发现,其中2例在防范区筛查中发现、3例在重点人群筛查中发现。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自4月29日以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已经连续11天下降。其实从4月23日至4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已经连续下降了5天,从23370例下降至10622例。而4月28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然上升,新增确诊病例5487例、无症状感染者9545例,其中,5062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4月29日开始,上海本土感染者数量又持续下降,从新增本土感染者10181例(1249例确诊病例、8932例无症状感染者),下降到5月9日的新增3014例本土感染者,已经持续下降了11天,且已连续3天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不超过4000例。
5月9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6例,平均年龄79.5岁,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90岁。6位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慢性基础疾病及晚期肿瘤,包括肺癌晚期、冠心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脑梗死及后遗症、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入院后,原发疾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6例死亡病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本轮疫情自4月17日首次报告死亡病例以来,截至5月9日,23天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53例,直接死亡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101岁。
已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
开展调查
5月10日,在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9日,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847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672例。截至5月9日24时,上海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401例、危重型77例。
近阶段,上海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9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9191个,涉及人口数211万;管控区18925个,涉及人口数327万;防范区46156个,涉及人口数1792万。
在流调中发现,有一些阳性感染者是来自防范区的流动人员。为了尽快消除隐患,上海将增加防范区的核酸筛查频次,在本周内(5月8日至14日),各区应至少对防范区内开展2次核酸检测。
近日,有网友反映,上海有核酸检测实验室出具“假阳性”报告,对此,赵丹丹表示,核酸检测是实现“动态清零”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措施。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一人阳性整栋转移?
密接、次密接如何判定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果一栋楼出现1例阳性感染者,整栋楼居民是否需要转移进行集中隔离?如何判定密接、次密接?对此,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密接和次密接(即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是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国家和本市制订的有关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家专家组的建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和大数据排查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判定的。其中,密接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4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4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或暴露于可能被污染环境的人员等。次密接是指与上述密接共同居住、工作和学习等接触频繁的人员。
如果阳性感染者为严格静态管理人员(也就是处于严格管理下的非流动性包括足不出户的人员),如果其居所具有独立厨卫条件,那么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就是密接,而与其同楼层及处于其上下楼层的居民则为次密接;如果其居所不具有独立厨卫条件,那么除了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为密接之外,与其共用厨卫以及居住在同一楼层或同一村宅的日常有接触的人员也要判为密接,而其所在楼栋/村宅的其他居民则为次密接。但这只是判定的原则,具体还需要根据现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判定,绝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
特别感谢感染者和家属
对消毒工作的配合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些区这几天开展入户消毒,可否介绍一下入户消毒的流程?有市民担心入户消毒损坏贵重物品,对此有什么针对性的措施?上海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副组长、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金晨介绍:根据要求,对阳性感染者生活居住的场所要开展消毒工作,疾控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消毒规范和评价规范,消杀工作专班也制定了入户消毒的相关流程。
入户消毒作业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消毒前,社区工作人员与感染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争取他们对入户消毒作业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还要了解屋内是否有特别的保护需求。提醒居民朋友,在终末消毒作业前,能主动告知屋内对消毒剂敏感的物品或需要特别保护的物品,便于消毒人员在作业时选取更有针对性的消毒方法。二是消毒过程中,专业队伍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重点针对厨房、卫生间、经常接触部位等,做好消毒记录工作,留档备查。消毒时,由相关工作人员对作业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填写过程评价表。三是在消毒完成后,在社区及时做好公示告知工作。
金晨提示,入户消毒针对的是阳性感染者家庭,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对于老旧小区内存在厨卫合用的情况,按照《上海市成片老旧小区终末消毒技术方案》,如果阳性感染者与相邻周边住户共用厨房及卫生间,对与其共用厨房、卫生间的住户室内,也需要开展终末消毒。
为了严把消毒质量关,疾控部门每天会抽查消杀服务企业,重点检查消毒剂配比、消毒器械和消毒过程的有效性等,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同时,还组织了多场面向基层消杀队伍和消杀服务企业的专题培训,就入户消毒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开展入户消毒是整个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感染者和家属对消毒工作的配合!我们也会在下阶段不断加强管理,改进工作。”金晨表示。
5月9日0时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3077例,其中,上海新增234例确诊病例、2780例无症状感染者,新增6例死亡病例均在上海。上海本轮疫情累计报告553例死亡病例,但每日新增的本土感染者已连续11天下降。针对一人阳性整栋楼居民是否需转移隔离,入户消杀流程如何,网传有核酸检测实验室出“假阳性”报告等大家关心的问题,上海均作出回应。
新增本土感染者数
连续11天下降
5月9日0时至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3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780例。156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78例确诊病例和2775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另外5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风险人群筛查中发现,其中2例在防范区筛查中发现、3例在重点人群筛查中发现。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自4月29日以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已经连续11天下降。其实从4月23日至4月27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已经连续下降了5天,从23370例下降至10622例。而4月28日,上海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然上升,新增确诊病例5487例、无症状感染者9545例,其中,5062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4月29日开始,上海本土感染者数量又持续下降,从新增本土感染者10181例(1249例确诊病例、8932例无症状感染者),下降到5月9日的新增3014例本土感染者,已经持续下降了11天,且已连续3天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不超过4000例。
5月9日,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6例,平均年龄79.5岁,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90岁。6位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慢性基础疾病及晚期肿瘤,包括肺癌晚期、冠心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脑梗死及后遗症、阿尔兹海默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入院后,原发疾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6例死亡病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死亡的直接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本轮疫情自4月17日首次报告死亡病例以来,截至5月9日,23天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53例,直接死亡原因均为基础疾病或恶性肿瘤,年龄最小的33岁,最大的101岁。
已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
开展调查
5月10日,在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9日,全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847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672例。截至5月9日24时,上海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401例、危重型77例。
近阶段,上海开展了基于三区划分的“抗原+核酸”组合筛查。根据筛查结果,5月9日全市共划分封控区9191个,涉及人口数211万;管控区18925个,涉及人口数327万;防范区46156个,涉及人口数1792万。
在流调中发现,有一些阳性感染者是来自防范区的流动人员。为了尽快消除隐患,上海将增加防范区的核酸筛查频次,在本周内(5月8日至14日),各区应至少对防范区内开展2次核酸检测。
近日,有网友反映,上海有核酸检测实验室出具“假阳性”报告,对此,赵丹丹表示,核酸检测是实现“动态清零”的重要支撑和关键措施。针对网上部分市民对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反映,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决不姑息。
一人阳性整栋转移?
密接、次密接如何判定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果一栋楼出现1例阳性感染者,整栋楼居民是否需要转移进行集中隔离?如何判定密接、次密接?对此,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密接和次密接(即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是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国家和本市制订的有关防控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家专家组的建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和大数据排查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判定的。其中,密接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4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4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或暴露于可能被污染环境的人员等。次密接是指与上述密接共同居住、工作和学习等接触频繁的人员。
如果阳性感染者为严格静态管理人员(也就是处于严格管理下的非流动性包括足不出户的人员),如果其居所具有独立厨卫条件,那么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就是密接,而与其同楼层及处于其上下楼层的居民则为次密接;如果其居所不具有独立厨卫条件,那么除了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为密接之外,与其共用厨卫以及居住在同一楼层或同一村宅的日常有接触的人员也要判为密接,而其所在楼栋/村宅的其他居民则为次密接。但这只是判定的原则,具体还需要根据现场调查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判定,绝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
特别感谢感染者和家属
对消毒工作的配合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些区这几天开展入户消毒,可否介绍一下入户消毒的流程?有市民担心入户消毒损坏贵重物品,对此有什么针对性的措施?上海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副组长、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金晨介绍:根据要求,对阳性感染者生活居住的场所要开展消毒工作,疾控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消毒规范和评价规范,消杀工作专班也制定了入户消毒的相关流程。
入户消毒作业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消毒前,社区工作人员与感染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争取他们对入户消毒作业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还要了解屋内是否有特别的保护需求。提醒居民朋友,在终末消毒作业前,能主动告知屋内对消毒剂敏感的物品或需要特别保护的物品,便于消毒人员在作业时选取更有针对性的消毒方法。二是消毒过程中,专业队伍严格按照标准规范作业,重点针对厨房、卫生间、经常接触部位等,做好消毒记录工作,留档备查。消毒时,由相关工作人员对作业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填写过程评价表。三是在消毒完成后,在社区及时做好公示告知工作。
金晨提示,入户消毒针对的是阳性感染者家庭,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对于老旧小区内存在厨卫合用的情况,按照《上海市成片老旧小区终末消毒技术方案》,如果阳性感染者与相邻周边住户共用厨房及卫生间,对与其共用厨房、卫生间的住户室内,也需要开展终末消毒。
为了严把消毒质量关,疾控部门每天会抽查消杀服务企业,重点检查消毒剂配比、消毒器械和消毒过程的有效性等,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同时,还组织了多场面向基层消杀队伍和消杀服务企业的专题培训,就入户消毒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开展入户消毒是整个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感染者和家属对消毒工作的配合!我们也会在下阶段不断加强管理,改进工作。”金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