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蜿蜒、两山相拥、城乡互融、近悦远来。沙坪坝区的农业农村既有大都市区位,也有大生态格局,还有大市场依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西部科学城的规划发展,农业农村逐步向中梁山、缙云山和梁滩河“两山一带”聚集,是重庆主城内真正的咫尺乡愁之地。
凤凰镇皂角树村
沙坪坝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先导,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全线建设示范路带,全面发动村社群众,全力打造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
美丽乡村新思路
强调农村基本面
今年重庆“两会”,“乡村振兴”是热词之一。202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奋力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沙坪坝区的乡村对城市、对市民越来越不可或缺,从承担农产品保障供应功能向承担多元复合功能转变,由承担附属功能向承担核心功能转变。城乡融合是沙坪坝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是一体推进沙坪坝“长架子、长肌肉、长模样”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乡村会给我们更多诗意、温情与安宁。
三河村山坪塘新风貌
乡村不美、谁来乡村?都市乡村要人居先行、以美迎客、增收富裕,要让每一户村民、每一位游客到每一处都能看得到美,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沙坪坝区坚持以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为基础,深入实施“一化两改三不见”,营造场景、扮靓风景、串点成线、成片扩面,向广大市民展现这一片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
在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沙坪坝区坚持做到在“土味”中彰显“品味”,在质朴中体现大美。精心设计营造场景,以在大地上作画的思路和构图的方法打造景观,推动山水、道路、农房等整体风貌融合,体现自然、野趣、雅致。精心保护山村风貌,守护好农耕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安放都市人的乡愁记忆。
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户容户貌,还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大量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抓好“清洁、秩序、美化”三件事,“自觉干”“比着干”“争着干”,呈现出一起动手、风雨无阻共建美丽乡村的生动局面。
全面着力综合整治
擦亮美丽乡村新底色
沙坪坝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农业农村委和各相关部门、镇街一起,把农村人居环境放入大的生态系统中,全面着力、综合整治、系统提升,从山到水、从水到林、从林到田、从田到家、从家到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1.0升级进入2.0版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以来,沙坪坝区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坑修复,全面完成长江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修复废弃矿山18个、面积67.35公顷,通过复耕复绿,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全面开展湖库综合治理,专项整治乱倒乱排等河湖突出问题,关闭散乱污企业3887家,建有9座镇级污水处理厂,改造农村供水管网250公里,努力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前,区内2两条市级河流,嘉陵江水质稳定达到II类,梁滩河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年均值IV类。
撂荒地复耕复种见成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沙坪坝区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面积5.5万亩,精心呵护缙云山、中梁山这两片主城生态肺叶,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大、改水、改路、改土,整治农田面积4.1万亩,建设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4个,昔日撂荒地也变成了“致富田”。全面打响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深化“一化两改三不见”专项行动。发动群众改造农房5000余栋,清理“蓝棚顶”11万平方米,清理管线“蜘蛛网”32公里,栽种花木50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235万平方米,改圈舍、改柴棚1800余处,农具归顺、畜禽归栏、柴草归整实现全覆盖;创建绿色家庭818户,创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18个、市级旅游重点村5个、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6个。
下足绣花功夫系统提升
确保乡村振兴硬件先行
为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沙坪坝区立足实际,认真调研,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打造,加快推进乡村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按照 “四个聚焦”脉络,全力以赴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去年以来,沙坪坝区大力实施以“四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开展农房风貌综合整治,归整无人居住废旧房屋1500余栋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路网规划,推进“四好农村路”工程向村、组延伸,畅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368公里,布局生态停车场1000余个,新改建入户便道150公里,到户率98%。开展农村“四旁”植树活动,栽种植物560万株,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构建村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照明亮化。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广场晒坝和农房院落等群众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场所的公共照明设施,推广使用LED、太阳能等绿色节能照明设备,开展村庄亮化工程示范创建,安装智能公共照明设施7500余个,提升群众幸福感。
回龙坝镇
不仅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沙坪坝区还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为目标,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强化“户集、村收、镇区转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日产日清”。在农村公共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桶2900余组,建设生活垃圾转运站5座,单日转运能力达1000吨以上。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在中梁镇茅山峡村、回龙坝镇回龙坝村等31个行政村推行农村垃圾分类示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87处,户分类收集容器3654个,实施可回收资源利用和农膜回收“两网融合”,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00%。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的问题,沙坪坝区在治理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居住较为分散、生活污水排放量小的农村区域,采取分区收集、单独处理,如采用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人工生态湿地消纳处理,建成12个生态湿地;针对居住集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发展乡村旅游的区域,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成6座日处理规模20方以上的一体化处理设施;针对靠近城镇的农村区域,采用延伸城镇管网纳管收集方式处理,建设农村污水管网46公里。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85%。
全面推行积分制
激发群众内生源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积分制在沙坪坝区乡村的全面推行,对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对人居环境整治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试点村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民风明显好转,小小“积分”,不仅“兑”出了乡村新面貌,让村民的思想和习惯悄然改变,让村里的大小事务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
回龙坝镇居民在积分超市兑换商品
积分制推出以后,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高涨,大家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以各家房屋为片区清理堆积垃圾,环境卫生明显改善。村民参与村集体各项公益性事业、志愿活动的热情高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少了。通过落实制度,村民纷纷树立起“主人翁”意识,由“要我治理”转变为“我要治理”,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各项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了我区涉农镇街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效果。
沙坪坝区全覆盖实施积分制以来,发放存折1.8万本,占农村常住人口的95%,村民在2022年全年兑换率已达到94%。积分制将党员干部言行表现展现在组织和群众的眼前,许多党员干部竞相积分,积出了基层组织力,在疫情防控、诗意田园建设中冲锋在前;积分制将村民践行村规民约、服务公共帮助他人等情况与切身利益挂钩,许多村民群众争相赚分,积出了内生源动力,形成了“过去赚工分,现在赚积分”的生动局面,“积”活了农村生产力,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生动景象,人居环境整治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站在新起点,沙坪坝区将铆足干劲,撸起袖子,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升级乡村美丽环境;全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市民身边的诗意田园,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潮涌嘉陵、风动歌乐”的发展态势和生动局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在沙坪坝大地上。
-END-
主办单位:沙坪坝区委宣传部 区政府新闻办
责任编辑:蒋频
编辑:谢璟 周婷 崔懂兴
记者:郭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