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专题报道
农村供水是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共计投入30多亿元,在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已建成496宗农村供水工程,实现了行政村、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 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5%以上,水质合格率大幅提升。
供水工程的实施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但要“放心水”一直放心则还有多个短板待破。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乐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平天调研指出,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的管护工作仍存在短板,在管理模式上专业供水企业运行、个人承包经营、村组集体代管等多种方式并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与此同时,管理机制未建立,运维经费筹措难,千人以下供水工程建设标准偏低,点散线长,水处理消毒设施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董平天建议惠州突出重点,加快配套完善消毒设施,多渠道安排资金完成以上127 宗农村供水工程消毒设施的配套完善,以保水质安全。同时加快“三同五化”改造提升,抓好示范,统筹安排资金完成农村供水改造提升示范点建设,为全市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董平天同时还建议加强统筹,完善“三同五化”保障体系。以市级为统筹,县(区)为主体,推进农村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管护标准、管护制度、水价机制、监督考核规则。构建金融资本投入模式,创新融资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融资模式,积极申报专项债用于农村供水工程。提高专业化运作和强化农村供水信息化智慧化服务,实现在线监控监测,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记者】张峰
【作者】 张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