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作业  京秦高速  窗帘 

河南老人自家院里挖出元代文物,坚持要上交国家,故宫奖励他10万

   日期:2023-02-21 03:30:05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3    评论:0    

原标题:河南老人自家院里挖出元代文物,坚持要上交国家,故宫奖励他10万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文化历史,其表现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多样的风俗习惯方面,还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经过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各类精美建筑,以及铜器瓷器等珍贵古董,都是一个朝代繁荣发展的证明。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珍贵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无价之宝。

透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窥见几千年前人类活动的痕迹,可以和我们的祖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了解他们当时的审美方向和日常生活,同时这些器物也能够证明我们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过辉煌的文明。

这些复杂器物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的更迭的,比如石器时代,人们会用制作简单的石制工具,而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可以制作复杂精美的青铜器,到了后来,人们已经掌握了制作瓷器的技术,并且能够通过控制温度来烧制精彩绝伦的瓷器。

到了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比如修路和开垦荒田,加上科学技术的发达,所以我们经常能够发现这些来自于泥土之下的神秘宝藏。比如现在的西安,就被人们调侃为是一座“随便一挖就能挖出文物”的城市。

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就和这些宝藏有关系。

故宫作为曾经的皇家居所,已经不单单是权利的象征,到了今天,故宫转变成为了一座博物馆,收藏了各类珍贵的古物,用于进行各种历史研究。

解放初期,由于人口的增长,需要大量开垦土地,开垦过程中便会发掘很多的文物,保护文物意识稍微强一些的百姓都会把这些古董上交给故宫,让文物得以妥善保存。

而在故宫的记录名单中,就有着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名字与其他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并列在一起,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人们看到这个名字,也都疑惑的摇头,表示不了解。这个人的名字叫何刚,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农民。

何刚是何许人也?在这么多的知名收藏家中,为什么他的名字显得如此重要呢?

故事还要从上个时代说起,一天,农民何刚在给自己的老屋进行翻修工作,在修整的过程之中,何刚在地下发现出了一个其貌不扬的缸,挖出来后他发现这个缸并不是空的,里面还藏了一些东西。

何刚心里顿时犯了嘀咕,自己在这儿住了这么多年,是谁在自己屋底下埋了这么个奇怪的大缸呢?于是他把这个缸打开来,看看里面有什么乾坤,这一打开不要紧,缸内赫然堆叠着许多精美的银器,单单只是看了一眼,何刚便觉出这批银器做工的细致特殊,精美绝伦。何刚判断,这些文物一定不是凡物。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好奇地过来看看何刚发现的宝贝,一些古董贩子也闻风而来,花大价钱想要收购何刚手里的银饰,当时贩子们开的价,对于何刚这个普通人来说,近乎是天价。

但是何刚却有自己的打算,他虽然不认识几个大字,但是他明白这些文物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应该归国家所有。这么珍贵的文物,一定要是上交给国家的,如果随意买卖,流落海外,自己的罪责可就大了。即使是拥有巨款,也无法安心。

何刚赶忙联系了村里的负责人,准备将这批文物上交给政府有关部门。随后,他们带着这批银器前往了首都,通过专家的鉴定,这批银器是元代文物,其器物形式非常少有,属于国家级别的文物。

何刚一听,心里顿时放了心,有国家的专业研究人员在,就不怕文物丢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应该属于中国,属于每个中国公民。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文物尽数上交给国家。

何刚这批珍贵的银器补充了故宫在银器方面馆藏的空缺,对于元代历史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为了感谢何刚的仁义之举,故宫将何刚的名字被放在了捐赠名单中最显眼的位置,以突出其重要性。

有关媒体对这件事情进行报道之后,有一部分人感到有些疑惑,因为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从地下出土的文物应上交给国家,何刚这样主动上交文物的行为,并不能算是捐赠,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并且文物专家还说道,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需要上交给国家,如果是明确的祖传文物,那么这件物品就可以由人民自行保管。所以在当时,何刚的行为应该算是主动上交文物,相应的故宫方面也给予了何刚一定的奖励。

完成了捐赠文物的壮举之后,何刚还是跟以前一样继续过着自己粗茶淡饭的日子,可是命运并没有给这个善良的人一些眷顾。

何刚妻子不幸得了尿毒症,庞大的手术费用击垮了这个脆弱的家庭。何刚努力筹款,然而还是没能挽救妻子的性命。在妻子过世之后,何刚的父亲又身患重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何刚几乎快要撑不下去。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有人建议何刚向故宫博物院寻求帮助,可何刚觉得自己只是捐赠了几件文物,实在是不好意思以此为由,向故宫开口,然而故宫方面听到这个消息后,向何刚家捐赠了10万元进行帮助。

在2017年何刚去世之后,故宫特意为他举办了追悼会,何刚的儿子也终于见到了当时父亲捐赠出的银器,看着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何俊清心中对父亲的敬佩更加深了。何刚面对各类诱惑却不为所动,一辈子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他的爱国职责。

何刚下葬时,附近周围的乡亲们都来送何刚最后一程,大家都知道何刚为国家捐献了文物,都佩服这个正直而善良的人。

我们也要向何刚学习,不仅要学习他捐献文物的无私精神,同时也要学习他身上可贵的朴实品质,为人真诚、踏实肯干、不被金钱所迷惑、不为利益所熏心。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