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
就比如说老师吧,如果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就当老师来说,工资非常低,当然,这也根据一些地区差异来说,城市的老师工资比农村的老师工资高一些。据了解,在农村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当老师,工资不过一千块钱左右。很多人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很好,但是如果要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这些工资实在是有点低。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王俊凯,TFboys的一个成员,他是99年的,那这样来说,他也算是90后的,他现在的挣的钱那应该很多了吧。这样想来,这个差距,一看就显而易见了。
职业的不同,那也就代表着工资的不同。这样一想,你看,同样是90后,你看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所以说,90后的工资这个真的是没法评定呢!但是,不管怎么说,90的我们都应该冲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去努力,去奋斗!
网友二:
如果是刚出校门的在三四线城市工作,工资只好有2500-3500,除开日用品、化妆品、买菜做饭、租房子这些算下来真的是所剩无几。一二线城市工资在5000-8000,这都算是要工作几年的人才有这工资,主要还要有实力,除开以上说的能够剩下2000很不错了,一二线城市消费不低。
给90后一些建议,在下班之余可以多学习点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插画、写文章…这样锻炼了自己也得到了成长,以后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这个时代物价在上涨,所以自己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大脑,努力向前。
网友三:
94年的,现在坐标广州,刚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海投简历,反正叫我去面试的,我都说什么都能干,我不怕,所以第一份实习工作的月薪只有1900,我奇迹般活了下来,转正才2800,后来跳槽了,直到现在的公司,月薪5500,扣完5险一金只剩5000左右了,看了网上月入过万的90后,我严重拖后腿了,惭愧啊。
网友四:
作为九零后,已经不年轻了。因为1998年,已经是20年前了。当我们还以为自己是个孩子的时候,其实已经步入中年了,可怕不可怕?可悲不可悲?生命就是这样,是一个通往终点的旅行,谁都不会再回来。90后,尤其是95之前的90后,大都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了。如今又是年关,亲戚朋友到一块,问工资是一大烦恼之一,仅次于问有没有对象。所以说,作为老一辈九零后,想想就是头疼啊。
没想到,还没有过年,就收到了这个问答邀请,就在刚才,我还收到一个90后有木有对象的问答邀请,真是醉了。我是14年毕业,一毕业就留在了省会城市济南,在一家外企做工人,学的机械,一天八小时,周末双休,去掉五险一金大学三千二三。但是离家太远了,工资又这么低。
就在今年夏天,回到了老家,离家二十里地的一个工厂,做质量管理,一个月也是三千多到四千,五险没有公积金,而且几乎没有休班。目前有十万存款,没有房子,独生子,压力很大。少人都会有同感。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为啥上大学就是在烧钱?但是,从一个简单方面可以明白,以前上大学的指标供给很少,上大学就像过独木桥。而现在却不同了,不管高考分数多少,只要有钱就可以上大学。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挣钱的产业,正是教育的产业化抬高了家庭上大学的成本,并不是因为教育的产业化降低了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投资成本。
网友二:
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疑问。回想当然上大学,每月500块钱,包括所有的吃穿住行;又回想当然,没有坐骑,自己去废旧车场,组装一个,一样可以风里来雨里去;又想想当年,早上吃个饼,晚上吃个狮子头,中午吃3元套餐,日日夜夜如此;又回想当年,回家坐着练皮车,去学校辗转反侧,转车几次才能到学校,出门能走就不坐车,现在有么?且看现在情况:
一,吃饭:看看哪个学校吃饭一顿能低于十元的?去年四川师范大学因38套餐还红遍网络,试问又有几个川师大?自然而然极少,同时,同学都吃15的,你好意思吃38套餐?
二,穿衣:回想上大学,每次买衣服都是大超市打折品,现在有几个买?不去专卖店估计都不买,没有3-500的货色估计都不会看。
三,住宿:以前我们上大学1200一年的住宿费,现在呢?没有空调,没有热水,就自己出去租房住,这不花钱?
网友三:
以我个人为例吧!独自一人在其它城市上学,离家远,每年回家四次,这四次往返车费大约1400元左右(平均每次180元的样子)。而且每年的学费+住宿费+书费=12000元。除了这些,平时生活必不可少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差不多每个月1000元的样子。当然这些钱到底花在了什么地方,我也思考过,主要就是吃饭上,一个月的饭费大概600-700元,还得买点生活用品,有时候和几个舍友出去吃一顿,钱自然就花的很快,好在我不用化妆品的,我相信大部分女生应该把钱花在化妆品上了。
每次某个品牌出了什么新款的口红什么的,相信大部分女生都按捺不住想买的冲动。对于男生来说,玩游戏,和女朋友出去逛街等等这些,可能比女生花费还多。其实大学的花费还是和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平相关的。比如一道菜,在这个大学卖5元,但是到了另一个大学就是7元,久而久之,这钱上的差距肯定就明显了。
中科大远比国科大更知名
社会认可度,中科大强过国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其实和中科院都有关系,但是中科大很早就转为教育部全日制大学,是中国C9联盟高校之一,唯一被教育部认可的中科院血脉的双一流高等院校。这也是唯一一所被社会承认学位的中科院属大学,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却很少被社会认可,尤其是中科院系统单独的职称评定体系,虽然国科大师资借助强大的中科院体系拥有大量的院士和长江等教授,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在研究生培养上可以借助平台和师资获得不错的发展,但是单论本科生教育,虽然国科大的校长信心满满,但是总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
遍布全德国的马普所
没有学位授予权的马普所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和中科院体系最像的就是德国的马普所,全德国大大小小马普所一共几十所,分布在德国不同的城市。每一座马普所专业性非常的强,不像中科院存在学科重叠竞争的众多科学院所,2006年由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非大学类研究所的排名中,马普所名列第一位,技术研究专项排名第三(第一和第二是美国的AT&T公司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数据统计至2016年1月,马普所共有22197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13,276名科学家。虽然规模和科研人员比不上中国科学院,但是人均产出却是中国中科院系统的数倍。更主要的是马普所不像中科院拥有学位授予权,马普所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挂靠德国的高校,更不用谈创办本科院校。
中国的高校大而不强,目前国内的高校群已经应为扩招而变得臃肿不堪,试想未来再多一所国科大,未来高校生间一定会为有限的优质生源抢破头,而且国科大的建设变相的增加了中科院未来的规模,臃肿的中科院需要瘦身,安心做科研工作而不是投身于本科生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