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财
中国要达到“农业强国”目标,显然亟需规划诸多创新性经济社会环境农业政策加以配合。
最后,中国面临一连串自然灾害,包括气候变迁、洪灾水患、虫害疫情,尤其冠病疫情更是威胁到粮食系统稳定。依据《经济学人》编制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中国于2021年排名第34名,然对比其他经济大国,如加拿大(第7名)、日本(第8名)、法国(第9名)、美国(第10名)、德国(第11名)、俄罗斯(第23名),其粮食安全体系似仍嫌脆弱。
有效耕地面积减少
首先,高度依赖进口粮食且种子被国外所掌握。连续三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21-2023)皆强调,自主性掌握种子种源为“重中之重”。中国粮食进口,已从占全球份额的5%提高至22%,未来5至10年,大豆和谷物进口量仍将保持增长。中国须耗资购买种子,大多被外国种子公司所掌握,其价格非常昂贵。农民种粮食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认为其粮食自给率仍处于安全范围,连续几年粮食产量丰盈,并无真正粮食危机问题。而依据美国农业部推算数据显示,中国玉米等主要粮食库存量达全球二分之一,中国在全球市场持续抢购进口粮食,以维持其国内粮食库存量;随俄乌战争延烧,致全球粮食市场供给短缺更为严重,复因中国粮食生产自足率逐年下降,恐进一步推升全球粮价。
中国粮食供给稳定及安全问题,正考验中国政府能否有效处理复杂的社会环境经济政策及国家治理。中国谷物的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进口量增加较多的分别是油料、大豆、糖、肉类和奶类。20年间中国的食物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接近76%,其中食用油的自给率从81%下降到25%,大豆的自给率从60%下降到17%。
依据2008年发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定粮食自给率必须稳定在95%以上的红线。然2012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就跌破90%,并未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标准,2017年再降到82.3%左右,尽管一再强调“谷物自给率”超过95%,然实际“粮食自给率”才是正确概念,除了谷物之外,还应包括薯类和豆类。中国“谷物自给率”达标,但整体“粮食自给率”则有待提升。
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粮食一直处在增产趋势,2021年粮食总产量比2020年增长2%。2005年起的历年粮食产量显示,除2018年减产0.6%外,粮食产品只增不减,增幅最大是2015年的3.3%增长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然目前这仍有其困难,近年来中国进口粮食价格持续飙涨。
首先,高度依赖进口粮食且种子被国外所掌握。连续三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21-2023)皆强调,自主性掌握种子种源为“重中之重”。中国粮食进口,已从占全球份额的5%提高至22%,未来5至10年,大豆和谷物进口量仍将保持增长。中国须耗资购买种子,大多被外国种子公司所掌握,其价格非常昂贵。农民种粮食的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其次,中国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2018年中国粮食自给率约为80%。2000年粮食自给率为94%,2005年为89%,2010年83%、2020年因天气等因素,自给率下降到76%左右。中国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原因,源自务农人数下降、农田土地面积减少、土壤受污染恶化,以及生产技术有待改进。耕地面积细小破碎、缺乏规模经济,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