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的上海崇明岛植物工厂里,正在进行一场“非传统”意义上的春耕。
四支中国顶级农学团队正在这个植物工厂开展一场持续90天的“春耕”竞赛。他们将农田“搬进”城市,在一个个全气候型集装箱内,进行集植物病理、植物生理、光学等交叉学科于一体的研究。
在这个植物工厂,无需亲自“耕种”,只要连上手机APP,就能完成全方位的精准调控,实现AI种菜。他们试图通过科技种菜解决这样一个难题:如何用最低的成本,种出最好、最多的蔬菜,并打通科技种菜到人们餐桌旅程的最后一关。
这场“田园牧歌”式的农研实践背后,是拼多多孜孜不倦的培育与等待。2022年,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光明母港携手拼多多举办了“2022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最终筛选出上述四支队伍进入决赛。
作为以农业为长期战略的平台型企业,拼多多希望利用新技术推动农业的数字化发展,为农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植物工厂集装箱, 莫斯提▕ 摄
种在土地里的科技
当代年轻人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
2023年,已经是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走过的第三个年头。今年,拼多多将重点放在了对环境实现完全控制的植物工厂,探讨如何在封闭空间以更低的能耗、更短的生长周期,种植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蔬菜等现实问题。
农研大赛中选手提交的种植方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农业学者将传统的种植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以获取更佳的种植结果;另一类是工科专家将生菜种植作为应用场景,以前沿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的现实难题。
这些来自农研大赛的项目最终都落地到了产业里。据不完全统计,多多农研大赛先后孵化了温室种植、无土栽培、AI种植等多个前沿项目,目前正广泛应用于辽宁、安徽和云南等地。
同样由拼多多联合发起的全球农创客大赛也已连续举办三年。
不久前,“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结果正式揭晓。这场轰轰烈烈的全球农创客大赛,吸引了中国、美国、德国、尼日利亚、肯尼亚等世界25个国家参赛,共获得98份报名申请,其中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参赛队伍占比较大。
最终有7支队伍进入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中国浙江“Hi, Mr. N!”团队的智能农业机器人项目,获本届大赛金奖;来自肯尼亚的FSPN项目和来自中国的区块链韭菜项目,荣获大赛银奖。
早在2020年10月,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浙江大学联合主办持的第一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就正式启动,而这三年以来,拼多多作为联合发起的企业之一,一直都在为大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一直在“泥地”中前行。尤其是在农研上的诸多探索,已经得到了来自多方的肯定。
去年12月,拼多多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创新奖。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颁奖仪式上强调,拼多多在耕作管理和减排技术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创新实践,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去,只有农民才关心收成、关心农业。拼多多希望通过全球农创客大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农业赛事活动的举办,给年轻的研究人员和研发项目提供更多的展示和落地机会,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将研究成果最终落脚在农业和乡村振兴上。
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田间,让那些“搞农业的、搞信息化的、搞能源的、搞装备的、搞市场营销的”都投身农业,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各展所长又通力合作,最终惠及耕耘在生产一线的农户。
始终如一重投农研
重仓农业,只靠农业赛事和创客运动远远不够。
去年以来,拼多多走进山东烟台、河北张家口、山西汾阳、海南万宁等地,筛选了一批国内农科院及农业高校研发的味道独特、品质过硬的科技农产品,并通过“多多好农货”等一些列活动,对相应平台商家进行流量及补贴资源的倾斜。
一些特色农产品在拼多多的带动下迅速出圈,并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比如山西吕梁“晋谷21号”小米(又名“汾都香”)。
“汾都香”的经营者贾景敦很难想象,自家的小米能成为日“拼”10万+的爆款。以前,他骑着摩托给吕梁各门市部送小米,南下深圳、广州、福建等地推广小米,生意做得非常传统。直到2016年,贾景敦的女儿贾雅楠在拼多多开起一家店铺,故事才有了转机。
2018年,黄小米在线上的销量还不大,但随着消费者开始认识到小米的营养价值,拼多多小米类目的大盘增长非常强劲,“汾都香”的销量也在拼多多的助力下显著上涨。2022年,“汾都香”在拼多多大约卖了800万单货;在第四届拼多多超级农货节上,还夺得“非水果农产品畅销榜”第四名。
贾雅楠夫妇与“汾都香”,郭佳|摄
对农业的浓厚兴趣以及对研发的持续投入,也让拼多多的业绩显得非常独特。
3月20日,拼多多集团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去年第四季度收入为398亿元,同比增长46%;全年营收1306亿元,同比增长39%。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上行作为拼多多的主营业务,优质农货等品类去年以来增长明显。
2022年,也是拼多多从“重营销”向“重研发”战略转型的第二年。财报显示,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去年全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金额超百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四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达到24亿元。
在财报电话会上,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在解释研发投入时,着重强调了农业,称公司在农业“仍处于早期阶段”,看到了“很多可以继续通过技术来提升的方向”,“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助力供应链提效”。
纵观拼多多的战略布局,在其早期定位“五环外”人群之时,就在用“拼购”的方式将消费端的需求匹配给农产区,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2021年,拼多多设立了百亿元农业科技专项,宣告“利润all in农业”、“从重营销转向重研发”。
2022年,拼多多对农业的支持更注重落到实处。同年9月,拼多多上线“多多丰收馆”,投入50亿平台惠农消费补贴;年底,拼多多更是在全国20多个省份发起“暖冬行动”,帮助解决各地农产品面临的存储、流通等问题。
从一家创业公司,到电商行业龙头,再到资本市场的明星,一以贯之地投入研发与农业,从来没有哪家公司像拼多多这样“始终如一”。
从根本上看,这源自拼多多对农业的认知。
农业是什么?这个定义决定了它将如何被改变。一直以来,农业被看作是一门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学科,是农学的研究对象。但在拼多多看来,现代农业是一个集合了农业种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机械工程、能源动力、市场营销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场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拼多多不断让农业与AI、机器学习等科技前沿理论的相结合,让农学走进科技和工学,去促进农业生产的提效。
推动农业数实融合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华夏大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政府还特别强调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农业科技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以全自动化数字化农业生产的“植物工厂”集装箱为例,荷兰早已“先行一步”,凭借数字化农业,这个国土面积与我国黑龙江差不多的国家,创造出农产品出口全球第二的“农业奇迹”。
虽然目前我国可落地应用的数字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的比例依旧很低。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曾表示,我国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只有8.2%。
拼多多正试图通过重投农研来解决上述问题,而这些农研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对消费者来说,如今可以通过拼多多更快捷地享受健康科技美味。世壮燕麦片、烟薯25、西大魔芋、晋谷21号小米、普莱赞巧克力······拼多多正在将一批高科技农产品送上你的餐桌。
以世壮燕麦片为例,这个品牌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它从小宗作物燕麦中选育出降脂功能及食用口感佳的燕麦品种,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范围从北京地区的医院、药房拓展到了全国消费者。
对产业来说,重投农研无疑对推动农业数字化有莫大助益。纵观拼多多战略举措可以发现,拼多多重投农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种植。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拼多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AI技术,将分散在中国各地的农产品需求聚集在云端,实现以需定产。这优化了农产品中间交易环节,降低农产品销售成本,也减少了农产品流通时间。
在农产品种植领域,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商玩家主攻方向在重塑农产品的供应链上,很少有平台深入农产品种植这种上游环节。拼多多选择从这一上游地带去布局农研,帮助前沿学术研究实现农业种植的应用转化,最终实现以销量反哺科研,加速供给侧的品种培优、标准化生产及品质提升的目标。
最终,对农业的大力投入和各种尝试,也创造了可观的就业机会和商业前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重回大地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拼多多平台上的95后“新新农人”数量已从2019年的2.97万,一路增长到2021年10月底的超过12.6万。
写在最后
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里,拼多多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
早在2019年,拼多多就对外表示,拼多多具备随时赚钱的能力,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寻找对长期价值有利的投资。从近年来的动作来看,农业就是拼多多认定的最有价值的事业之一。
不论是一系列的农研赛事和实践活动,还是根据农业产业带的需求去引导农产区“数实融合”,亦或加大对风物特产的流量倾斜和资源补贴,在拼多多身上,始终能看到了“身上有土、脚上有泥”的本分与初心。
正如陈磊此前所说:“拼多多是从农产品起家的,农业是长期战略之一,未来将继续通过技术背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中不同的环节进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