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3月28日消息(记者 张雯雯 实习生 吴思涛)一台电脑可管理8.6万只生蛋鸡,分级车间日均处理62.5万枚鸡蛋的羽蛋鸡养殖基地;以国际领先水平的导航技术为支撑,优化和集成多种智能农机装备的无人智慧农场……
3月28日,“知识新力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建功行动走进宁波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宁波市党外知识分子“新农人”服务团暨央广网“云遇中国”新农人宁波服务团深入实地,观摩学习正大集团在农业全产业链方面拥有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共话农业现代化。
“新农人”服务团在宁波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参观学习(央广网实习生 吴思涛 摄)
据了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明确的地理界线和一定的区域范围,是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从盐碱荒滩变为希望田野,从无名之地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生产要素,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当天举行的座谈会上,“新农人”服务团团长、宁波市知联会副会长、宁波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严成其分享了他的团队综合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手段,利用抗病基因资源,创制新型的种质资源,为水稻优质抗病高产稳产,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基础。目前,早粳稻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宁波市民可以提早4个月吃到新鲜的粳米。
“新农人”服务团成员现场宣讲(央广网实习生 吴思涛 摄)
“作为‘90后’新农人,我想要用我的技术、专业知识,给村里人带来新理念、新技术。带领村民一同致富。现代科技给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民不仅要‘会种田’,还要‘慧种田’。”宁海县长街惠强家庭农村负责人胡强强教村里人使用农业机械,培训植保无人机以及科学田间管理,成了村民的“田间导师”。“科技+农业”作用,促进了田间管理机械化,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值,也让村民实现了增收。
活动现场(央广网实习生 吴思涛 摄)
现场交流环节,“新农人”们分享了各自创业的心得体会,探讨现代化农业的无限可能,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次活动干货满满,未来将进一步探索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促进农业生产增效、提质和降本。”在荒地上开垦出数字橘园北大学子孙炼表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2年9月,宁波市党外知识分子“新农人”服务团暨央广网“云遇中国”新农人服务团在宁波成立。“新农人”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积极投身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是“探路者”更是“领路人”。
据悉,服务团将继续秉承常态化交流服务机制,在宁波市域范围内开展培训,为区县“新农人”赋能,并参与农技对接帮扶、农旅农品助销、东西部协作,帮助农民农户增收,带动培养农业人才队伍,带动发展新业态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