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读作:hàngxiè。
意思是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文选·嵇康<琴赋>》:“餐沆瀣兮带朝霞。” 张铣 注:“沆瀣,清露也。” 宋 洪咨夔 《幽芳晚凉倚窗观稼》诗:“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 谭作民 《噩梦》诗:“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
与沆瀣二字读音相同的没有,谐音的倒有两个,一个是行协(行业协会的简称),另一个是航协(航空运输协会的简称)。
沆瀣一气
沆瀣(hàng xiè)一气的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臭味相投,互相勾结。不过很容易被误解的是,“沆瀣”这个词语其实并不坏。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在《楚辞》中有这样两句:“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神仙一天的生活就是吃六方之气,喝仙人的露水,露水一般是清冷的、洁净的,因此古人在说饮沆瀣的时候,或多或少带着一种对美和清洁的追求,乃至于沆瀣也成为了一个仙气飘渺的词。比如嵇康在《琴赋》中说“餐沆瀣兮带朝霞”,宋人洪咨夔也有“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这样的诗句。
有趣的是,沆瀣之所以成为今天人们眼中的贬义词,恰恰是因为以沆、瀣为名的两个人。在唐代,一个名叫崔瀣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被考官崔沆录取。当时有人就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从此以后,“沆瀣一气”就变为一个成语,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联结在一起,这样就多用于贬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