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杂,又被称为“牛杂碎”,是牛内脏的统称,也是广东的一道传统美食。它是把牛肠,牛腰子,牛百叶,肺,肚,肝,心等,加上各种调味料,经过卤煮制作而成。
牛杂,对于很多广东人而言,可以说是陪伴他们长大的一种街边小吃。它起源于广东的西关,是一辈辈人对美食追求的成果。
01 牛杂是何方神圣
牛杂其实是牛内脏的统称,包括牛肚、牛百叶、牛肺、牛心、牛肝、牛蒡等等。起初,牛杂只是富贵人家做饭的下脚料,但是其营养价值却很高。中医认为,牛杂味甘性平,善补脾胃,补肝明目。后来,此等佳物在好吃善吃的广东人手里化腐朽为神奇,摇身一变,成为广东人手中的小吃宠儿。


热气腾腾的牛杂煲 图/品城记
02 牛杂的诞生


一碗筋爽肉滑的和味萝卜牛杂 图/广东廿一味
关于牛杂的诞生,广东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西关一名富贵人家的厨师觉得牛宰杀后丢弃内脏太浪费,便独出心裁地买回廉价的白萝卜与牛内脏一起煟煮,并加入陈皮、八角、香叶等香料,一时香气四溢。主人大喜,以此飨客,客人们皆赞赏有加并纷纷向亲朋好友推荐。从此,牛杂便在广州乃至广东迅速流传开来。
03 牛杂的制作
据行家介绍,要做出一锅滋味十足的牛杂,是个耗时费力的活,具体说得有三关要过。
一遍又一遍清洗牛杂,以去除杂质和异味,少点耐心也不行。
锅内加入姜蒜大火爆炒至金黄后加入酱油、海鲜酱、焦糖调配的酱料快速翻炒。这个很考验师傅对各种配料比例的拿捏及对火候的掌控。
最后倒入洗净的牛杂,调至文火熬煮。袋锅内沸腾时放入独门药包再慢炖2个小时。药包的料很有讲究,每个师傅的药包各有特色,做出来的牛杂味道也大有不同。


香滑绵软、味浓汁厚的牛杂离不开师傅的精心烹制 图/广东廿一味
04 享用牛杂的正确打开方式
广东人对牛杂的钟情,源于街边巷口的走鬼档。一辆简易的铁皮小推车,车上一两个炖着牛杂的铁锅,架起了广东人童年时期对牛杂的最初记忆。
“靓仔,要食滴咩啊?”
“吖姨,我要两串牛肺,一串牛肚同牛蒡,三个萝卜加面筋,加多滴汁喔。”
“好噶。”


图/雪鱼探店
伴随着档主麻利的手上那剪刀发出的chok chok声,吸饱了醇厚汤汁的牛蒡、牛肚、面筋一一落入塑料碗。再浇上一勺香浓的肉汁,碗里便浮起一层淡黄色的香脂,溢出一股令人食欲大振的香味。


图/网络
在广东,食牛杂无需专门找个宽敞的店面,在街边搬个小板凳坐着吃或者在人头攒动的小推车周围站着吃,才是最接地气的姿势。


图/广东廿一味
牛腩肉质细嫩,牛肺醇香软糯,牛百叶爽口,牛筋富有韧劲,有嚼头。各种牛,内脏透出了药香味,豆瓣酱,花生酱的鲜、甜、咸味透进了牛内脏里。饮上一口汤汁,味浓香醇,暖胃润脾,回味悠长。


加了辣酱的牛杂忍不住让人大快朵颐 图/雪鱼探店
当然,食牛杂怎么少得了牛杂搭档——白萝卜同面筋呢?咬一口清甜软烂的萝卜,汁甘如饴。
吮一口饱满松软的面筋,汁儿瞬间就涌进口腔,往往烫得好吃佬措手不及。
05 记忆中的牛杂味道
在笔者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隔壁那条陆居路就是现在网上大名鼎鼎的芳村啊婆牛杂出摊点。一到下午放学时间,即可看见穿着校服的学生、穿着拖鞋的大叔、踩着高跟鞋的时髦美女,挤在牛杂档口周围,一个个吃得满头大汗,兴致盎然。


阿婆牛杂 图/雪鱼探店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也渐趋严格。不少走鬼档迫于压力,出摊频率少了,也有不少像阿婆这样上了年纪的档主不再出摊,以前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牛杂走鬼档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连锁经营的牛杂店,尽管铺面整洁宽敞,然而做出的牛杂汤往往清汤寡水,缺少慢火熬煮的香醇。
06 留住旧时的味道


图/广东廿一味
阿婆牛杂、容意发牛杂店、风味馆、牛佬牛杂……这些都是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的味道。
尽管物价飞涨,连锁店遍地开花,他们始终坚守传统的牛杂制作手艺,亲力亲为,决不偷工减料,用耐心和恒心传承着味道,只为让这个岭南大地上的特色小吃的本真味道流传的再久一些,让那份质朴的老广情怀味儿再浓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