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在用姓氏共几千个,哪个姓氏字辈最混乱,最权威的姓氏学专家都未必知道,而字辈最不乱的,则是拥有“通天谱”的孔、孟、颜、曾四大家。


关于字辈最混乱
理论上讲,姓氏源流最多、人口数量众多、迁徙分布复杂的大姓,字辈最乱。
古时信息不发达,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某姓氏人口由于种种原因离开祖居地到新地方安家,有的家族仅凭口传字派,时间长了难免错讹,再一个现有字辈用完了,各续新字辈时,也会造成混乱。


但无论大姓小姓,我敢说迄今为止,没有谁把全部姓氏所有字辈都统计齐全的,所以再讨论哪个姓字辈最混乱,没有意义了。
关于通天谱
有这么一句老话:孔孟颜曾是一家。
孔夫子是我国传统文化圣人,而孔子及其徒子徒孙孟子(轲)、曾子(参)、颜子(回),合称四圣。


春秋时,孔子就开始有封号,唐朝时,孔子被追封为文宣王,明朝改封为至圣先师,清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后代开始沾光。西汉初,册封孔子后裔为奉祀君,孔子嫡系长孙自此有了世袭封号,千年后的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成为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特殊公爵,明朝时相当于一品大员。民国废除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其中,元仁宗(312-1320)朝的世袭衍圣公、孔子54代孙孔思晦规定:“凡54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下为克”,是孔夫子后代用字辈取名的开始。
孔子后裔这么做,孟、颜、曾家的后人也来效仿,据《孔府内宅轶事》载:“不光孔氏族人要按字行辈,颜、孟、曾的后裔也一律如此,颜、孟、曾的后裔也都称为圣裔,都是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四大家统一用字辈取名,开始于元代。

那这些字辈是谁定的呢,《孔府档案》有载,都是皇帝御赐的。
明洪武三十三年(1400年)御赐十字: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清朝时,避乾隆名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避雍正名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御赐十字: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御赐十字: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以上30个字,即为孔子第56代至第85代孙的字辈。
而且,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皇帝还下旨特许孟、颜、曾三姓后人也按孔家家谱取名排辈,这就形成了四大圣人家族的通天谱。如今这四姓走遍天下,字辈基本都是统一的。
到了1920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再续第86至105代的20个字辈谱: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但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孔、孟、曾三姓的字辈相对高度统一,颜姓却不一样。
因为孔子母亲颜徵在的关系,颜姓后人认为颜家与孔家有表亲关系,所以未套用孔门字辈,而由皇帝另外钦定了一套字辈:
公重从嗣胤,伯光绍懋崇
怀士锡振承,景世廷秉培
克建永沛昭,启裕显兆守
再有,曾家后人认为曾子及其父都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在套用孔门字辈时有意降低两辈,以“令”字辈为例,孔、孟二姓均为圣人76代孙,曾姓则是第78代孙。


还有一点我至今没搞明白,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即五世徒孙),两人生年相差约180年,为啥孟子75代孙和孔子75代孙字辈一样呢?
有专家说,不同姓的圣人后裔可以不按照代数排辈分,但我总觉得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