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由记事符号和记事图画演变而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图画和符号,它就是汉字的前身。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成熟汉字,是公元前十四世纪(商代)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称甲骨文。已使用单字四千六百多个,形声字已占一定比例,已是发展成熟的文字了。
商至西周的青铜器,多数铸有铭文(也称金文),其字体称大篆。西周青铜器铭文字数较多,展出的本馆史墙盘铭文达284字,师鼎有铭文190字。而毛公鼎铭文达491字。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文字发展的水平。
秦始皇时,对文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这种字体称小篆。秦代的刻石和瓦档上,都能看到这种字体。
汉代初期出现隶书,是汉字字体的重大变革,东汉的《熹平石经》,是最具代表性的隶书。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使汉字字体走向定型,以后的一千多年,楷书成为汉字的典型字体,也是早期雕版印刷的通用字体。
汉字的起源和来历:
1.仓颉造字说
《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汉代已经被神话
《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仓颉造作说有其合理的成分,因为仓颉是上古史官,需要记录历史,文字是他们记录历史的手段之一。但是汉字系统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汉字历史凭借仓颉造字的神话得以流传,汉字更多的象征着上古时期人民的集体智慧。
2.结绳说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易·系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总的来说是一种辅助记事的手段,在记录数据等方面比较方便。但是它不是汉字,也很难演变为汉字。
3.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传·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集生焉。”
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从不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必从而后成水,必从而后成火,必从而后成川。”


个别文字的产生与八卦或算筹有关,但有限的八卦符号难以演化出众多原始文字。从起源上看,八卦是巫术问卜推演的抽象符号,原始汉字是图画性的记录语言的符号,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4.刻契说
郑玄注《系辞》:“书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
《列子说符篇》:“宋人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


古人利用刻契的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以此传递信息。刻契记事在促进文字产生方面发生的作用比结绳或八卦更直接。但是刻契只能简单地记录数字,不能记载更加复杂的内容,且都没有与语音发生联系,很难说它是汉字的起源。
5.起一成文说
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而来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引—而绕合之,方则为口,圆则为0,至0则环转异势,一之道尽矣。
—再折为︹,转︹为︺,侧︺为[,反[为 ],至 ]而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