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一般指的是稻、麦、菽(shū)、黍(shǔ)、稷(jì)(也有稷、黍、麦、菽、麻的说法)。


稻是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逐渐传到北方。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大麦别名来牟、牟麦、饭麦、赤膊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


菽指的是豆子。上古时称菽,汉以后改称豆。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黍在古代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食物,如《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麻指大麻子、苴麻,一种形似芝麻的农作物,古代也供食用,后世也还有吃麻粥的。不过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大麻的纤维。


上图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花式面点,里面有饺子、焦圈等,看来饺子的年代很是久远。
除了上述几种主食,古诗文中还经常出现谷、禾、粟、粱、粮等指代粮食的字词。单字谷是百谷的总称。禾本来专指稷,后来变为粮食作物的通称。粟本指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粱是稷的良种,古时常有稻粱、膏粱、粱肉的并称,认为是精美好吃的膳食。粮字除了作为粮食的通称以外,也指干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古代人们的主食虽不及现在这般多样,但品种也不算少,我们现在吃的主食很多是古代粮食作为的改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