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语的缩写,意为国家生产总值,是国家统计局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衡量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是一个核心的综合统计指标。
GDP,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为了便于理解这个含义,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一座岛上住了两个人,一个厨子,一个裁缝。
厨子花100块钱,从裁缝那买了一件衣服。随后,裁缝花100块钱,在厨子那吃了顿大餐。
一前一后,货币总数虽然没有变,但厨子有了一件新衣服,裁缝吃了顿大餐。那100块钱在厨子和裁缝之间流通了一圈,那么就对这座岛贡献了200块钱的GDP。流通两圈,就贡献了400块钱GDP,以此类推。
货币流通的背后,是因为厨子和裁缝生产并交换了价值,而这,让他们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
当然,如果厨子自己做衣服穿,裁缝自己做饭吃,也可以。这种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就不能算作产生GDP。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说白了,就是要有交易发生,才算产生GDP。
其实也很好理解。厨子做的衣服可能不如裁缝做的好看,裁缝做的饭可能比不上厨子做的饭可口。因此,GDP体现着人们享受到的生活质量。
再回过头看GDP的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就比较好理解了。
– GDP的三个关键词 –
关于GDP的含义,其中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一定时期、生产活动、最终成果。
(1)一定时期
指的是GDP的核算周期,一般按一季度或者一年。我国关于GDP的统计数据,都是按季度去统计,然后合并为年度数据。大家可以在国家统计局的官网查看,也可免费导出数据,并且自动生成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等,非常智能方便。
国家统计局官网
(2)生产活动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而那些非生产性活动,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因为没有发生交易),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赌博和毒品买卖等违法交易不计入GDP当中。
这其实也是GDP的局限性所在,即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很多全职的家庭主妇干了本该保姆、家政干的活儿,应当理直气壮跟老公要工资,这样就可以为国家贡献GDP了~)
(3)最终成果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
对于上面这一条,我一开始也挺困惑的。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讲解视频,瞬间醍醐灌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
他以牛仔裤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
STEP1棉花
首先,雇农民种棉花。投入5美元劳动力,租用土地4美元,种植出棉花,市场价值=10美元。
STEP2棉线
在原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6美元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棉线,市场价值=20美元。
STEP3棉布
在棉线基础上,再增加6美元的劳动力,生产出棉布,市场价值=30美元。
STEP4牛仔裤
在棉布基础上,再加入6美元劳动力,生产出牛仔裤,市场价值=50美元。
假设以上都是在一个计算周期,比如一年中完成的,那么以上生产活动对于这一年的GDP的贡献是多少呢?
如果不考虑“最终”,我们需要将这些全加起来,也就是5美元+4美元+10美元+6美元+20美元+10美元+30美元+6美元+50美元=141美元。
如此看来,生产一条牛仔裤将对GDP贡献非常非常大。
但实际上,重复计入发生了很多次,也就是说,卖棉花、卖棉线、卖棉布、卖牛仔裤的,各算各的,这显然造成了重复计算。
因为这些价值,最终都计入了50美元中。实际GDP贡献值应该只考虑最终商品,所有这些中间品和服务都不算,这整个事件链,只为GDP贡献了50美元。
如果从每个人实际获得的收入的角度,也可以这么理解:
STEP1:GDP=劳动力1收入5美元+地主收入4美元+卖棉花的收入(10-5-4=1)美元=10美元;
STEP2:GDP=劳动力2收入6美元+卖棉线的收入(20-10-6=4)美元=10美元;
STEP3:GDP=劳动力3收入6美元+卖棉布的收入(30-20-6=4)美元=10美元;
STEP4:GDP=劳动力4收入6美元+卖牛仔裤的收入(50-30-6=14)美元=20美元;
整个事件链贡献的GDP=10美元+10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
和“最终商品”的道理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价值形态去核算GDP罢了。
讲到这里,就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GDP是如何核算的?
–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
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分别为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这三种表现形态分别对应三种核算方法,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下面,我整理了一张表格,便于大家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GDP核算方法?
(2)GDP核算哪些内容?
(3)数据来源有哪些?
关于如何核算GDP的汇总
从理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在实际中,由于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算。国家规定一般以生产法GDP和收入法GDP数据为准,各种公开发表的GDP总量和增长速度数据均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的计算结果。
– GDP反映了什么? –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统计一次。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
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汇率、货币政策。
(1)GDP上涨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有利于其货币升值,进而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
(流通的钱变少了,钱就值钱了,100块本国币能兑换更多的外币,即汇率上涨。)
(2)GDP下跌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进而导致该国货币汇率的下跌。
(流通的钱变多了,钱就不值钱了,100块本国币兑换的外币变少了,即汇率下跌。)
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触发货币紧缩政策,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触发货币宽松政策,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通俗来理解,就是“物以稀为贵”,货币也是这个道理。)
GDP只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维度,我们在关注GDP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它方面的发展。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态环境、经济贫富差距、人均GDP等等。
– 资料延伸 –
下面列出了疫情发生前后这三年的GDP,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
202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经最终核实,2020年,GDP现价总量为10135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2%。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GDP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