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发亲人过世消息只有一种人是纯洁无念的,其他的无论携带着什么理由都带着各自的需求,而其中一种真的特别可恨。
亲人过世心情难过这可以理解!网络作为一个沟通、交流、记录、倾诉的平台,有人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也很正常,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朋友圈并不是倾诉哀思,而是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神奇操作。
我分析了一下这些人的心理,总结出以下四个情况!
一、通知讣告
这种人是完完全全的“纯洁无瑕”!
因为他们的本意就是想通知亲朋好友,哪怕是一些边缘性亲戚。
虽然说主人家有电话、有短信可以陆续通知亲朋好友前来悼念,但这种通知的范围的局限性很大。
1、主家亲人刚刚过世,需要处理的后续事情有很多,一般法讣告之人都是直系亲属,除了主要亲戚之外,是没有太多时间去一一通知其他亲朋好友的,这样太耽搁时间,一般都是其他旁系亲属知道消息之后在一一转达。
2、有些亲戚长时间不联系,已经更换了电话号码,也许联系不上。
3、现代社会许多人都在外打拼,白天都在工作你打电话或许会影响别人,也或许别人在忙没时间来接电话。
4、如何开口?本来亲人过世已经很难过了,打电话肯定要把事情复述一遍,这对当事人来说无异于再次撕开他的伤口,我记得之前本家有一个姑奶奶过世,这个姑奶奶的儿子是亲自提着礼物来本家“赔罪”的。
大意是没能够把老母亲照顾好,请老母亲的兄弟姐妹原谅!每到一家都要“跪下赔罪”!直到把母亲的兄弟姐妹都通知完毕,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
所以!除了直系亲属之外,其他的亲戚是不用通知的,这些消息迟早他们也会知道,现在的朋友圈功能强大,它的覆盖面是很广的,在朋友圈发讣告比发短信还有效果。
一次通知!只有朋友圈有相关联系人,那这些人都会看到,这也相当于“群发信息”了,不在一一单独通知,其实也是听方便的。
一般来说这种人就是起一个单纯的通知,因为他知道在这个网络时代,或许有人不会特意去看短信,实在还设置了拦截,但一定会翻看朋友圈。
这样一来通知也就到位了,这一类人其实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就只发一段文字的讣告而已,这是很正常的操作,也没有其他歪心思。
二、收礼金
这种人一般是去世之人直系亲属,讣告之类的通知他们不一定会发,但一定会在朋友圈发亲人过世的消息。
并且除了在朋友圈发之外,他们还会单独分发在工作群、同学群、甚至是群发列表中的好友,无论你是谁,与他的关系亲疏贵贱,你可能都会收到“现场悼念”,以及出殡前一天的消息。
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就是为了收礼金!特别是同事群与同学群,发生这种事情你不用单独通知,别人知道消息有心来是他的诚意,不来也是别人的想法。
可这种单独通知就有些“威胁”的意味了,特别是对于公司的同事来说,他们是真不想去,但又接到了你的邀请,你说这应该怎么办?
去与不去都挺让别人为难的,甚至别人有时间很难到现场,无奈之下只能先给礼金,而这也达到了单独通知的目的。
人到不到没关系,钱到了就行。
在这类人眼里,亲人过世的哀思没有多少,这相反是他们“发财的机会”,毕竟这种事情肯定会送到不少的礼金。
这种人不是没有,以前在老家就见识过不少,父母过世后没有看到他一滴眼泪,甚至还有说有笑地与别人玩乐,这样的人你说他发朋友圈是起什么心思?
孝顺吗?纪念哀思吗?
都不存在的。
三、网络“假孝子”
网络“孝子”近年来也是数不胜数,他们平时不关心父母的生活,在网络上却比谁都孝顺。
父母还健康时,他们在网络上祝母亲、父亲节日快乐,然而年老的父母根本就不识字,也看不懂什么朋友圈,他发的朋友圈是给父母看还是给外人看呢?
多半是后者吧!毕竟要让别人知道,你看我多么的孝顺。
这类人会发大量的朋友圈,内容涵盖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发如何如何思念已经过世的亲人,那文字、那态度真的感动得让人哭了。
如果你在他的朋友圈下面回复:“逝者已矣,还请节哀”!
哎!他的精神头就来了。
特别正式地回复一句:“大家的安慰都已经收到,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这感觉似乎有很多人安慰他一样,你们的安慰我已经看到,可是我很忙的,忙得不能一一回复。
可是如果你很忙,会时刻来查看朋友圈留言吗?
这类“网络假孝子”还有一种特性,那就是那种母亲的钱在外面胡吃海喝,拿着父亲的辛苦钱在KTV唱“父亲。
殊不知他的父亲在家里啃馒头时他看不见,在地里割麦子时镰刀都冒烟也不见他去帮忙捞一把。
这就是典型的“网络孝子”,他们发朋友圈的心理就是想让别人知道他是孝子,可现实中他又不是孝子。
典型的“矛盾相向人格”与自卑逆向心理。
四、“病态”寻求别人的注意与认可
这类人说他自卑也有些自卑,说他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也行,亦或者说是一种“树先生”的心态。
在融入不了的环境中,以“标新立异”角度获得别人的认可与注意。
但他们也没想到,这种做法只会让自己又成为别人的笑料!或许他们也知道,但只要让别人知道了、注意了,那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人拍照片等别人点赞,有人发视频哭得悲痛欲绝,有人配文伤心欲绝,在这些朋友圈的背后,都在等着别人是否看了他的朋友圈,有人点赞高兴,有人去评论更高兴。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让人无法理解的的朋友圈”吧!
网友:这也用不着拍照啊!大娘去世了你拍帽子是什么意思?很高兴?
网友:小姑娘母亲出车祸了,目前正在医院抢救,可这小姑娘却很高兴的模样,还弄起了直播,让人无法理解。
网友:大姐赶快回家吧!你在车上哭可以,可发视频是怎么一回事?
网友:摊上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父亲也是没谁了。
这类人明显存在“马斯洛心理”!
什么是马斯洛心理呢?
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对于获取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是一种本能,从这个心理思维来看,把亲人过世的照片、视频、乃至频繁的文字发在朋友圈,就是怀着这种心理。
他们或许不怎么在意亲人的离世,也不怎么伤心欲绝,分享于朋友圈仿佛就像一件日常小事一样。
不!应该说这比“日常小事”更值得别人注意,这就如同一个“噱头点”,可以激发别人对这件事的议论度。
根据大数据分析,会存在这种心态之人有两种极端!
1、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这个阶段,叛逆又想得到成年人的注意。
2、被冷落的边缘人,这种人在村里人不特别受待见,亦或者说他没钱没势,没有让别人靠近的价值,就如王宝强电影中的“树先生”一样,他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也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朋友圈发这些消息,无非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一句“逝者已逝,节哀”或许是他们想听到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还在意他,他的内心也得到充实。
追求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是人之常情,这种心理并没有什么不对,可利用亲人过世的这种噱头来获取这种心理满足感。
这种做法真的可取吗?
在我看来,这或许是愚蠢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你的哀思或许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
结语:
况且!这种做法对逝者也是非常的不尊重。
这种事情应该是沉默的,严肃的,想要通过这种方法真正祭奠也好,还是博取眼球也罢!这种事情都不宜发展朋友圈这种公共网络平台。
你可以写日志,可以保存在相册,实在不行设置只能自己看都行。
父母生前多回家看看,多孝敬孝敬,你买衣服、买好吃的好喝的都行,哪怕是床前的一碗水,也比这种无用的“思念”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