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贼为啥很少抢进京赶考的考生呢?其实山贼本质上只是一个“职业”、抢劫本质上也只是一门“生意”而已,山贼们也要算性价比或者叫收支比的。如果山贼去抢进京赶考的考生的话,有一句俗话就叫做:太岁头上动土——活得不耐烦了。
原因一:上京赶考的考生们可不是普通人
前面分析过了,古代上京赶考的考生们基本上都是举人的身份,在古代举人实际上已经算官员了,只不过算是还没有补上实缺的准官员而已。
大家试想一下,山贼如果去打劫这些上京赶考的考生、也就是打劫举人了、也就是打劫官员了。不好意思,不管在哪个朝代来看的话,山贼和土匪们也不敢直接去打劫官员的。
话说回来,进京赶考的考生们那都是读书人中的龙凤、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古代的那种氛围之下,打劫这些人一般的山贼也不会这么干的。
原因二:古代朝廷对这些上京赶考的学子们都是极为重视的
历朝历代对于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朝廷都会有一定的关怀政策的,毕竟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例如:在大清朝的时候,,只要是进京赶考的考生都可以在当地的府衙领取一笔路费补贴,这个补贴数额不等,根据考生所在地距离京城的远近而发放。
距离近的一般发个三、五两银子;距离远的甚至会发几十两银子的。
除了路费补贴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有驿马,以供举人们赶路使用,并且,还会在举人们经过的驿站中,安排驿卒帮助举人挑担行李之类的物品。
这样一来的话,上京赶考的考生们骑着马,路上也有人照应,再加上考生们大多结伴而行,并非是形单影只。因此,山贼们看到对方人多,而且还有驿卒护卫,根本就不会下手的。
原因三: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还有一样护身符在手,那就是朝廷颁发的通行证
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由于为了“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古代的普通人是不可以自由迁移的。如果你在古代的话,一旦想要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或者需要进城的话,往往都必须要一样东西才行——通关文牒,也就是通行证。
按照史料的记载:古代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甚至连县城都没有进过。古代小农经济模式下,一般人也没有必要或者是根本就不允许出门的。
可是进京赶考的考生必然需要进城、需要穿越很多县、很多省、也是需要住店的。那么古代朝廷会为进京赶考的考试们颁发一个通行证,往往是一面特殊的旗帜。
这个旗帜(通行证),一般由黄颜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会写上四个大字:“奉旨会试”。这意思就是:持有这种旗帜的人,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前去参加会试的。
如果山贼去抢劫他们,就等同于抗旨。在古代抗旨的结果,比抢劫官员的性质更加恶劣——基本属于是必死无疑了,搞不好还是被灭族。
因此,在举人进京赶考的路上,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山贼只要看到来人持有这面旗帜,就会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下手了。
当然了,凡事无绝对,历史上肯定有那些不怕死的山贼抢劫上京赶考的考生的事情的发生。不过这种现象是极少的,毕竟山贼只是一个职业,没有必要为抢劫几两银子而把自己和家人、甚至整个山寨人的命都搭上了——收益极低、风险巨大的买卖一般人是不会干的。
最后总结一下:为啥古代的山贼一般不会去抢劫上京赶考的考生呢?无非是因为:考生的身份特殊已经是个“准官员”了;考生是有朝廷保护的;另外就是考生们有着特殊的通行证或者说护身符在手。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山贼干活也要计算收支比的,抢劫上京赶考的考生实在是个稳赔不赚的买卖、往往赔上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命,很有可能是整个家族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