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开辟为书馆,那时候称白鹿洞学馆,也称“庐山国学”。到了宋仁宗五年(1027年)的时候,改称“白鹿洞之书堂”,广收学生,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四山环合,清邃幽深,俯视如洞,又因唐代李渤隐居读书于此,养白鹿自娱,故有白鹿洞之名。


书院肇基于晚唐,办学于南唐,定名于北宋,弘大于南宋,尤盛于元代,绍隆于明代,延续于清代,到现在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历朝历代更迭中演绎了国学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北宋初年,白鹿洞书院正式定名,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并名列四大书院之首。
五代十国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氏朝廷在白鹿洞开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庠),它与金陵国子监齐名,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掌教事,为白鹿洞的第一位洞主,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阶段教育,又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高等学府。
书院大门匾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个庄重遒劲、宛若游龙的大字,这是明代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亲笔所写。
相传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李梦阳来到书院巡学,突然一位学子站出,恳请李梦阳为他题字留念。李梦阳因为书生的直率而惊讶,一问发现这位学子和自己同名同姓,便饶有兴趣地给书生出了个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学子一听,沉思片刻,吟到: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下联一出,差役拔刀大喝:“大胆,对大人无礼!”学子忙跪伏在地,周围旁观的同学暗暗为他捏一把汗。没想到,李梦阳摆手让众役退下,连连抚掌,爽朗大笑:“无妨,对仗工整,白鹿洞果然风水宝地,善出奇才啊!”于是命人备好笔墨,欣然挥毫,写下“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悬挂于门顶匾额,这段惜才佳话也随之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