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规定1斤等于16两。
有句成语叫做“半斤八两”,说的是彼此相等,“八两”即“半斤”,古代皇家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1斤等于十六两始于秦代。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统一度量衡意义重大,衡器的统一大大方便了全国各地经商的商人,他们不再为换算各国的计量单位而抓耳挠腮。
也就是从那时起,有了1斤等于16两的规定,随后“半斤八两”这句成语也随之出现。
说起实行1斤等于16两的计量方法,这里面还有个传说。
传说秤杆这种衡器,是春秋战国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范蠡发明的。
他在秤杆上刻上了16颗星,一星代表一两,16颗星代表一斤。
这16颗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
其中福、禄、寿三星刻在秤杆的末端,在双方交易的时候,如果有人心存欺骗之心,短一两则命中缺福,短二两则命中少做官,短三两则折阳寿。
范蠡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在道德层面上拘束人们守诚信不欺诈。
这种计量方法,一直延续到了1959年才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