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专家说“子女是耐用消费品”,不把人当人的催生只会招反感

   日期:2023-04-12 17:20:02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原标题:专家说“子女是耐用消费品”,不把人当人的催生只会招反感

文|和光

又有“专家建议”犯了众怒。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一次主题演讲中说,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视频截图。

陈文玲是在某平台组织的财经之夜发表的这次演讲。这个财经论坛的主题是“共话后疫情时代消费及经济提振新趋势”。生育是当下整个社会都关心的话题,能把“生育”和“消费”如此直白地串联在这个主题演讲里,还援引了经济学家的理论,这位专家为了切题也是煞费苦心。不过,早就反感“专家建议”的年轻人听到这段话,还是炸了锅。

虽然“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乍听有点刺耳,但平心静气去看这段话,陈文玲秉承的还是那套“都是为了你好”的逻辑。言外之意,生养孩子虽然费钱,但和房子、车这些消费品比,很有投资价值。年轻人容易把“不对”当成是一种指责,进而非常反感,但她说的“不对”可能不是道德层面对与错的判断,而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理性的考虑——既然生孩子对个人有利,拒绝婚育当然是不理智的。

但问题是,把孩子当消费品,这种物化亲情的观点,根本就无法说服年轻人,相反还冒犯了很多人。有人说,听到这种观点,有孩子的和当孩子的都沉默了。现在流行的亲子养育观念,早就超脱了“生孩子是为了养老”的层面。年轻人更愿意认同自己是为了爱而生孩子,养育孩子主要是为了陪伴孩子认识世界,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连亲情付出都要算个投资回报率,那未免太冷血了。

当然,新闻中只放出了专家的一小段观点,不排除围观者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但这股不满声浪本身,也能说明很多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恐婚恐育,甚至会有不婚不育保平安这种比较极端的观念。在这种舆论氛围里,任何一个劝年轻人婚育的专家,可能都会被骂,更何况是这种把孩子当消费品的言论。

其实包括陈文玲在内的很多专家,其言论被年轻人反感,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站在年轻人的立场,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处境。一味催婚催育,只会激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之前甚至还有专家建议把保障房、养老金和子女数量挂钩,对不愿生育的人从资本角度进行“惩罚”,此类“专家建议”多了,造成情绪对立不说,对解决问题也毫无裨益。

很多人不是不愿生育,而是经济压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生育影响职场晋升等,让他们一再延迟生育计划。专家们在提建议时,但凡能体味一下个人的具体处境,也不至于因为一些不接地气的言论被骂。

生育孩子虽然是牵涉国计民生的大议题,但归根到底是个人选择。政府层面要想提高生育率,需要出台各种制度措施,从就业、住房、教育等各个层面,降低年轻人的婚育成本,建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而专家学者作为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精英,人们期待他们能看到年轻人的困境,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创新,协助政府出台科学有效的制度,平衡各方利益,减少年轻人的顾虑,而非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一些陈腐的观点刺激年轻人。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