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龙之朱
编辑 | 王蕊
这些天,新词“农管”在网上火了。不少网友担心,“农管”来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不会被管起来?房前屋后还能种瓜种菜吗?农民打农药用不用请示?一时间,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调侃和吐槽。
针对社会关切,农业农村部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是将原分散在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行政执法职能整合起来,以农业农村部门的名义统一执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并不是什么都管,其职责使命主要是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不会干扰农民正常生产生活。
有意思的是,这位负责人还专门表示,网上有的帖子提到的“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等,并不属于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范围。
2023年3月21日,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检查江家屯镇一家商店销售的种子。
舆情沸沸扬扬,主管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就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缘起、职责、作用、制度规范等做出明确表述,确实起到了以正视听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广大网民更全面了解“农管”这个新词,更深入理解政府决策的深意。
客观地讲,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难心事儿、糟心事儿、伤心事儿,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免会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侵害。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等问题层出不穷;强势机构对农民的侵害也时有发生。此番把之前农业农村部门分散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聚合起来,统一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名义强势介入,相信会产生强大的治理力度和效果。
但另一方面,即便有权威部门的解释,不少网友仍对“农管”放心不下。现在网上关于农管的担忧各种各样。除了前面提到的“禁止房前屋后种菜”后,有人担心会不会遇上瞎指挥的农管,影响农民的作业收成;有人担心,农管会不会像某些乱作为的城管一样,把自己当成土皇帝,不仅事无巨细都要干预,还到处乱罚款?还有人还晒出某地农管队伍的采购清单,里面有信号屏蔽器、警棍、警绳、夜视仪等装备,感叹“农管”的工作跟想象中不一样。这些信息真真假假,不好确定,但背后指向坊间一个共同的疑问:地方能不能把权力关到笼子里,确保农业执法队伍规范执法?
2023年3月21日,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人员在春光乡一家农机市场进行检查。
公众心存疑虑,并不让人意外。如何避免新出炉的“农管”被贴上负面标签,像过去少数暴力执法的城管一样惹人厌,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从理论上讲,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有的权力行使者为实现最大化利益,会积极扩张权力,突破权力边界,绕过监督盲区,甚至异化、虚化监督权能。口头上的誓言和制度上的约束,可能会产生一些制约,但却不能保证完全制约到位。
“农管”作为新整合成立的行政执法部门,不管是由于制度的授权,还是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其在执法实践中,必然会强力作为。而根据行政惯性,其游走于权力边界,甚至突破边界,并非困难之事。
而且,当其权责规定相对比较模糊时,其权力很可能会膨胀壮大。根据相关表述,“农管”的职责包括:对农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审理、监督举报和投诉处理等;负责把农业管理方面法律内容落实到位,对农业、畜牧、渔业等产业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管理;对农业中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品进行检查,对违法案件予以处罚;负责县政府和当地农业局的政策落实到基层。除了这些事项外,“农管”还有许多跟农业发展有关的工作需要完成。
从上文可知,其很多职责还不够清晰。即便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目录,对执法事项实行清单管理,但仅靠“目录”和“清单”,仍很难完全涵盖执法行为,有待细化完善。
特别是,在很多基层政府,各种事务性工作并没有区分那么清楚,有事“一哄而上”,说好听些是有担当,说不好听则存在各种越权、滥权的风险。人们担心,“农管”成为基层政府手中的“利器”,权力被扭曲,并非多余。考虑到很多地方农村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问题,这种担忧更非空穴来风。
当然,以上只是坊间的担忧。就像城管,虽然大家对乱作为很反感,可是只要监管到位,城市还是需要城管的科学管理和服务的。所以,面对一个新鲜名词,民众有担心有质疑很正常。有关方面有必要未雨绸缪,顺应民意,从源头抓好监管,带好队伍,约束权力,踏踏实实依法行政。惟有真正想民之所想,服务好农民,才能赢得农民信赖,也才能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