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宗威
在很多人记忆里,“我阳了”似乎是蛮久远的词汇了,但仔细算算上一波大规模疫情时间,其实过去还不到半年。
最近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抗原阳性照片,加上张文宏医生在某论坛上的发言,将“二阳”“新冠”再次推上热搜。
普通人需不需要担心“二阳”,有必要再打疫苗或者备药吗?五一将近,全国各地都将出现人潮涌动的情况下,专家的话是否有制造恐慌的嫌疑?
1
看到网上不少人晒“二阳”的证据,仔细回想上周的一些症状,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也“二阳”过了——
先是从未有过的严重呕吐,感觉再吐下去胃都要吐出来了,然后是腹泻,一下午跑了五六次卫生间。期间伴随37.2度的低烧,浑身乏力、头重感明显,偶有局部肌肉疼痛感。
吃了点肠胃药,下班回家早早睡下,第二天就好很多了。当时完全没往新冠这方面想,想着是不是吃坏了肚子。
现在想来当时应该找个抗原测下,毕竟网传XBB变异株的症状,就有人说更容易引发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方面的反应。
总的来说,这次比第一次感染的症状轻多了,网上很多“二阳”的网友也有类似感受。而对大多数状况外的普通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有没有必要担心“二阳”,以及是否有必要准备点药物。
毕竟很多人对囤药的记忆至今犹新,从去年12月初的第一波疫情中,全国出现抢购退烧药的热潮,到春节前的一张网传XBB图片,又让蒙脱石散和整肠生卖脱销了。
然后,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很多人囤的药最后都没用上,眼睁睁看着过期了。
不少人借此认为,“二阳”一点也不可怕,完全没必要提前备药,但这似乎和专家的说法并不一致。
在4月20日的一场论坛上,张文宏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按他的观点,二次感染规模一般不大,但也需要关注脆弱人群,不断地监测、预警,做好药物储备,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
有人借此攻击张文宏,认为他是在故意制造恐慌,还有人翻出之前专家的各种说法,他们预测春节期间会出现感染高潮,后来又说3月份会出现疫情高峰,结果都被“打脸”了。
2
从专业角度对疫情做出判断,而且通常是给人感觉形势严峻的判断,这是专家的职责。换句话说,专家就应该是“危言耸听”的,告诉大家最坏的情况,这样我们才会做好防范。
换个角度去想,如果提前准备好了却没被感染,不是也没损伤么?就当买保险了呗。
事实上,在疫情爆发之初,全世界就吃过不听专家言的亏。比如在初发疫情的美国,被誉为“美国钟南山”的福奇医生,就不厌其烦地提醒特朗普和美国民众,要做好应对疫情冲击的准备,但很多人觉得他在胡说八道。
民众的自身感受和专家的预测判断出现反差,其实是非常正常的。那些贬低专家,认为他们的话一个字不能信,或者把专家吹捧成神,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都是不合适的。
当然了,当下我们的生活早已恢复正常,很多人觉得疫情是很久远的事了,不愿意再让它影响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至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做好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不高估也不无视潜在的危害,已经是很常规的操作了。
看看那些提前放开的国家吧,哪个没有在随后爆发过好几轮疫情?虽然规模和病毒致病性都小了很多,在基数庞大的情况下,仍会有一些人失去生命。
就在前两天还有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专家认为可能出现第九波疫情,而且会集中在老龄化严重的地方,造成死亡率上升。
在这次论坛上,张文宏引用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的话称,“新冠病毒会找到每一个人。当群体免疫的屏障建立起来后,新冠病毒会去寻找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的人。所以第一波感染控制较好的国家,第二波感染的峰值就会比较高。”
虽然上一波疫情中,全国大范围感染了一遍,但还是有少数人没有被感染,其中就有不少被保护得比较好的脆弱人群。而且,专家透露,即便上次阳过了,60岁及以上的人再感染的风险依然高于年轻人。
对于一般人而言,二阳的症状普遍轻了很多,加上上次囤积的药还没用完,可以不用紧张。但对于脆弱人群来说,他们需要的除了退烧药、感冒药外,更重要的是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以及48小时早治疗的医疗应急系统。这些关键药物在上一轮疫情中非常紧缺,治疗策略也一度混乱,一些地方的医疗力量相当薄弱。在新一轮疫情可能来临前,专家呼吁做好药物储备,完善医疗流程,同时通过不断监测、预警,对任何变异株的到来做出快速反应——因为有的变异株会突破人体业已形成的免疫屏障,再次形成感染高峰,不但不是不合时宜、制造恐慌,反而是相当重要的提醒。
新冠只要一天不消失,对60岁以上和没接种过疫苗的脆弱人群,始终是一个威胁,终究不能掉以轻心。将阶段性疫情感染情况的缓解当作结束,把专家必要的提醒当成干扰生活的噪音,才是一种错位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