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舒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童林
千年帝都百年帝王,牡丹香飘古都洛阳。4月24日-25日,“追梦中华 老家河南”2023海外华文媒体河南采访行来到“十三朝古都”洛阳,共赴一场春天的浪漫约会。
文明之源,最早中国。二里头遗址以近4000年的文化积淀,成为展示华夏第一王都的平台,这里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参访团好奇地围着讲解员不停发问,按动快门,想把祖先最初的“生活印记”带回家。
美国新龙传媒维加斯新闻报副社长韦元龙说,来到二里头,能真切感受到3800年前祖先绚丽生活的场景。这里拥有多项“中国之最”,是探索中国文明从哪里来的重要起点和标尺。
多山富水,不夜之城。在洛阳,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山水林湖构成人们生活的绿色空间。
在洛阳市区洛河两岸,坐落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隋唐洛阳城遗址。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天街、天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城中轴线,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位于南北中轴线最南端的天阙,也即龙门,两山对立,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龙门石窟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囊括了11万余尊大小佛像,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华人头条摩洛哥&河南站点总编杨泽涛说,一部中国史,半部在河南。河南文化底蕴丰厚。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是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都被保护得很好。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便会披上五彩绚丽的灯光,焕发新的光芒。这往往是洛阳最为繁华热闹的时刻。你会看到穿着各色汉服的人们,手拿团扇聚集在应天门的广场上,行走在洛邑古城的街道中,围坐在龙门石窟的河岸边。让人一时分不清身处现代还是大唐。
千年梦想,中国智慧。“黄河宁,天下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黄河90%的水量,近100%沙量,92.3%的流域面积,处在承上启下控制黄河水沙的关键部位。它既是黄河的净化器,也是调控水量的刻度尺。它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杰作。
站在小浪底大坝上,看着眼前静谧安澜的水面,澳门卫视美国加州工作站副站长吴渝感慨道,黄河从一条桀骜不驯的怒河到造福民生的母亲河,离不开“大河重工”——小浪底水利枢纽。非常希望华裔新生代也能通过研学、交流活动来看看中国智慧。
从过去、现在、再到未来,在这座拥有102家博物馆、纪念馆的“东方博物馆之都”,一处处传承千年文脉的时尚“网红”打卡地绽放城市活力,一系列快速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古今辉映”的洛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向往,成为亦梦亦真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