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任新民的主要事迹

   日期:2023-05-03 14:40:49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任新民的主要事迹材料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 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任新民的主要事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任新民主要事迹

任新民(1915.12.5—2017.2.12),安徽省宁国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任新民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他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迈出科技报国第一步

1929年,年仅14岁的任新民满怀救国热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时的安徽宣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血腥屠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中共特派员组织了“冒埠暴动”,但被特务队等武装力量镇压,党员、共青团员名单也被泄露。为了躲避当局的审查,在宣城上中学的任新民被父亲送到了偏远山区,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任新民崇敬和热爱的师友在暴动中被杀、被捕,自己的报国壮志在穷乡僻壤的避难之所也无处伸展。谁也不知道这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少年人承受了多少愤懑与痛苦,但他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同时也在刻苦自学中学课程。半年后,任新民参加了南京市高中招生考试,被南京钟英中学录取,3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七七事变”后,重庆的中央兵工学校大学部为解决兵器制造人才奇缺的问题,从各大学招收二、三年级学生插班学习兵工专业。任新民踊跃报名考试,被造兵系录用。这时候的任新民被浓厚的抗日氛围重新点燃,他学习的枪炮设计制作和使用,为中国人反抗侵略提供枪支弹药,为抗日战场研制枪炮、火药,他科技救国的抱负实现了第一步。

1945年,任新民被选送到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挥别满目疮痍的山城重庆、山河破碎的故国热土,乘军机辗转到印度,再搭乘轮船前往这所世界知名的机床跨国公司。实习期间,任新民吃苦耐劳,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在异国他乡的重重困难,工读兼顾,在实习结束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他在学校近乎“痴迷”地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前被聘为布法罗大学工程系讲师。

随着国内局势渐趋明朗,归心似箭的任新民欣喜若狂。1949年6月,任新民乘邮轮回国,快到上海时吴淞口被国民党军队轰炸,邮轮只能返回香港。任新民在海上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多月后到达了天津塘沽港。阔别多年,任新民已学成归来,而他立志报效的祖国也旧貌换新颜。

归国后的任新民参与筹建培养武器装备研制和使用科技人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6年,在钱学森的主持下,任新民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的编制。随后,任新民从哈尔滨调入北京,参与筹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创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总设计师室(六室)主任。

中国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1958年,任新民被任命为“1059”(苏联导弹P-2仿制弹)的发动机总设计师。“1059”的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差,产品质量不稳定,而发动机的材料问题更是突出。任新民靠着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逐一排查零件的质量问题,把关零件生产的工艺、工序。在发动机材料的问题上,任新民认同聂荣臻元帅的看法,材料不能依赖国外进口,他同多家有色金属冶炼厂、钢厂协议试制155种金属材料,又与石油部、轻工部等20多个单位协议试制87项非金属材料,这些协作生产不但保证了“1059”的仿制成功,也为中国导弹事业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仿制接近尾声时,苏联专家要求用作推进剂的液氧必须从苏联进口,但任新民坚持试用兰州化学实业公司生产的液氧。任新民与专家们严密检验、比对,中国生产的液氧被证实符合设计要求。

发动机研制完成后投入试验需要用到地面试车台。当中方研究人员问及试车台、试车规程的资料时,苏联专家回复要把仿制好的发动机拉到苏联去试车。任新民意识到不能在国内试车必然会卡住中国导弹事业的独立发展,他与同事们既为技术上的钳制气恼又为导弹研制进程心急如焚,在少有资料辅助的情况下,任新民与同事自主摸索、研究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经过几个月的分析、计算和研究,任新民带领专家们编写出一份极为详细的试车台设计任务书,又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中国第一台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验收成功。

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在中国导弹事业研制的关键时期,历史风云变幻、测试机故障频发,任新民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而此时“1059”已经在大漠戈壁的塔架上整装待发。

1960年11月5日,“1059”如期发射,一举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059”后改名为“东风一号”,此后东风家族在中国导弹事业征程中不断开拓、节节胜利、步步为营,成为中国现代化国防的“镇国重器”。

中国航天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把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长征一号”,是在任新民领导研制的“东风四号”弹道导弹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作为“东风四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异常忙碌,他带领研制团队突破了我国第一个高空发动机研制中的多个技术难题:没有条件建立模拟高空环境的试车台,任新民与科技人员另辟蹊径,改造发动机系统,增加堵盖、薄膜等设施,为二级发动机点火创造了一个地面大气压环境;为了解决在地面难以获得发动机的高空性能参数的问题,他们采用发动机自身排氧抽真空,设计了一个抽真空扩散试验舱,为发动机创造了高空工作环境;为了提高发动机比冲,任新民带领研制团队设计出钛合金大喷管、玻璃钢大喷管,经过缜密设计、制作,反复试验,成功替代了昂贵、难加工的钛合金制品。

从1968年开始,任新民常驻戈壁大漠、东北寒地的发射场,领导和参与“东风三号”“东风四号”“长征一号”等的研制、飞行试验工作。“长征一号”任务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务,对任新民来说是多重任务并行,忙上加忙,而主导科技大工程中的统筹、协作更是难上加难。

1970年,“东风四号”发射成功,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点火”后的“长征一号”托举“东方红一号”徐徐升空。试验队队长、发射卫星工程指挥部成员任新民站在激动的人群中,紧张地观察着火箭每一个踪迹,“捕获目标”“跟踪正常”“捕获正常”……15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接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任新民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在世界航天界占有一席之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任新民就是这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中国航天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科学中勇攀高峰,在工程中负重前行。他驰骋的沙场不再是金戈铁马,他征战的疆域也不仅仅是星辰大海。中国的航天人在艰难困苦中、在失败挫折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

任新民人物生平

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父亲任海清曾任安徽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

1927年毕业于宁阳小学,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1929年10月,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 。1937年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0年毕业,任兵工署重庆21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1949年8月回国,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历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任新民与创业者组织了导弹与火箭各专业技术讲习班,采用互教互学和测绘苏联提供的P-1模型导弹的办法,探求着导弹与火箭知识。任新民曾赴满洲里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并作为中方代表在协定上签字。

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1975年6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8年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理事;同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1990年4月,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5年9月27日,任新民在南京理工大学为自己的“两弹一星”元勋塑像揭开幕布。并获得南理工第一号“杰出校友”证书。

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五位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颁发的“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2017年2月12日下午3时,任新民离开人世,享年102岁。

任新民荣誉表彰

1990年,被批准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得“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