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南·锦绣山河行|碧波万顷丹江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通讯员 康帆
4月29日,在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潋滟的丹江水碧波荡漾,翱翔的海鸥舞姿翩跹,游客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打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让人心动。
丹江,古称粉青江,因尧帝长子丹朱葬于此而改称丹江,是汉江最大支流,曾孕育了瑰丽的楚文化,楚国800年历史,有近400年定都丹阳。丹江还哺育了范晔、范缜等历史名人,引李白、李商隐、元好问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歌吟履痕。
1958年,根据南水北调愿景规划,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丹江水位抬升,淅川362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建,丹江口大坝加高,淅川新增淹没土地面积144平方公里。
为了南水北调,淅川人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难迁徙。丹江口水库修建过程中,先后有20.2万淅川人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两年多时间里,淅川县16.5万移民再次扶老携幼、抛家舍业、远走他乡。
留在本土的乡亲,为了给北方人民送去甘甜的丹江水,既当好保水护水的“生态卫士”,又打造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探索出一条水清民富的双赢之路。
“我们牢记总书记‘守好这一库碧水’的殷殷嘱托,常态化加强库区巡查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库区各类违规违法行为。”淅川县库区执法大队副队长刘宇介绍。淅川县顶住压力阻力,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库区违建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在核心重点区域架设高清监控探头,并将其并入视频组网系统,联动管理,有效掌握区内实时动态和人员巡护情况。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治理试点1万余亩,使贫瘠荒凉的沙石滩重现盎然生机,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
踏访丹江两岸,既赞叹于淅川“能绿尽绿”的拼劲,更惊讶于其“谋定而绿”的巧劲:石漠化严重的荒坡,“主打”楸树、火炬松,既储备木材又涵养水源,筑起清水北送的绿色屏障;环湖村庄的山头,紫薇、樱花是主力,春风一过万山芳华,为近郊游、乡村游埋下“伏笔”;库区沿线的乡镇,外招内引,以软籽石榴、核桃、杏李为主导,托起群众致富希望。
目前,丹江沿岸已有A级旅游景区6个,发展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库区10万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2022年,淅川接待游客80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