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京秦高速  作业  窗帘 

凯里:企业兴村 赋能农村产业高效发展 | “三村工程”系列报道

   日期:2023-05-06 17:20:16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8    评论:0    

原标题:凯里:企业兴村 赋能农村产业高效发展 | “三村工程”系列报道

4月底,已到春茶采摘的收尾季节。清晨里,凯里市大风洞镇青杠林村云溪茶叶产业示范基地仍是繁忙一片,来自炉山镇百兴村的采茶工人围成一圈,一边采着茶叶,一边合唱独特的民歌小调。

“国家政策进农村,金枝玉叶满山坡;打工顾家两不误,采茶阿婆乐呵呵!”百兴村村民王明玉向记者解释歌词大意。

王明玉今年72岁,是年纪最大的采茶工之一,自4月初来到该茶叶基地务工,已连续采茶近1个月。她每天采茶约4斤,每天收入约160元。

“我带孙子在炉山上学,孙子上学之后我就来采茶,基地早上派车来接,基地提供中餐和晚餐,下午再送回去,不仅有收入,还不影响我照看孙子,真的是太好了。”王明玉说。

青杠林村生态茶叶基地隶属贵州省天彤旅游有限公司。据该公司的股东之一吴明菊介绍,云溪茶叶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于2019年,2022年发展到1500亩,青杠林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增加收入。

基地成功打造以来,带动大风洞镇、炉山镇、万潮镇、麻江县宣威镇、黄平县重安镇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长期工人约100人,季节性务工230余人。长期工人负责茶叶修剪、除草、施肥等日常管护工作,季节性务工人员在采摘时招聘。今年的采茶工作始于3月20日,预计5月初采完。

吴明菊告诉记者,公司在青杠林村建有干茶加工生产线,每天能加工茶叶200余斤,目前主要生产白茶、黄金芽、黄金叶等品种。

“大风洞镇政府特别支持我们企业,帮我们建设产业通道,下一步还要帮我们建设生产用水管网,老百姓积极流转土地,积极进入基地务工,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我们将全力办好企业,推动产业高效发展,回馈老百姓的厚爱。”吴明菊说。

据悉,大风洞镇在实施“三村工程”中,聚焦主导产业,引导能人返乡、引进企业入村创业兴业,在“三村工程”示范村青杠林村成功打造1500亩云溪茶叶产业示范基地、800亩生态油茶基地、1000亩蓝莓产业基地。

另外,大风洞镇着力打造“平良贡米”产业带,完成6000亩统一品种种植,覆盖都蓬、都力、都辉、平良、石板、下寨、老君寨七个村,村合作社成功申办食品生产许可SC证,实现了品牌管理新探索、生产品质新突破、包装设计新提升,亩均增收近1000元,惠及群众845户。

位于凯里东郊的白果井街道蒿支坪村,距金山大道主干道约1公里,320国道和凯麻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毗邻沪昆高速凯里东收费站,是车辆南下出州出省的主要高速通道,以及凯里至雷山西江旅游景区的起始点,人车流量大。作为“三村工程”示范村,蒿支坪村在白果井街道的引导下,引进贵州省诚信达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打造凯里东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建好试营业,开展旅游接待、团队餐饮,西江门景区门票代购等业务。

“凯里东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已在5月1日开业,我们的模式就是把高速上自驾游的车辆引流过来,启用我们的25辆旅游大巴,把游客统一送到西江苗寨,帮助西江苗寨解决自驾游客量过大,停车位紧张的问题;同时,我们打包推荐凯里的景区景点,促进凯里旅游业持续回暖,健康发展。” 贵州省诚信达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枢发说。

段枢发告诉记者,凯里东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设只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将投资600万元,规划建设2000平米的大型土特产销售区,目前建筑设计已经完成,将于今年8月份启动建设,配套建设充电桩、汽车修理厂,工程完成后,将面向蒿支坪村招聘工人40名,实现日接待旅客达3000至5000人。

此外,蒿支坪村还利用辖区土地资源,引进企业打造100亩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100余亩其他农业业态,以劳动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发展,畅通市民服务乡村发展渠道,鼓励追求田园生活情趣、向往乡村生活方式的市民到村以租赁、合作等方式,发展休闲创意、养老养生等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田园乡村,带动市民到村1000人次以上。

“目前我们成功引进两家企业到村,通过企业的项目建设,提升村里人气,带动市民到村消费,促进村民就业,提高村民收入及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乡村振兴。”蒿支坪村党支部书记顾秦说。

据悉,在实施企业兴村工程中,凯里市积极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商(协)会等主动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采取“多对一”方式与16个示范村结对帮扶,推动企业、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民等主体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合作关系。目前,已有93家企业分别结对帮扶16个示范村,搭建了产销合作、以单定产等产业合作关系;鼓励帮扶企业利用自身条件,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推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利用各村优势资源或闲置资源等,支持企业以参股控股、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村级特色产业发展,合力打造“一村一品”,实现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领域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持续发展。

通讯员:杨骥 肖茜

二审:雷子德 杨秀华

三审:王志凯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