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日期:2023-05-11 16:02:2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2    评论:0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五篇)

路生梅她扎根黄土高原五十四载,从韶华到白头,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儿科,为数万名婴幼儿提供规范诊疗服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希望大家喜欢!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篇1

路生梅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3年,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在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后,她决心为佳县医疗事业奉献力量,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为了做一个啥病都能看的医生,让从山沟沟里赶来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曾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佳县医院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退休后的22年里,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奉献社会、关爱弱势群体;面对新冠疫情,76岁的她毅然写下请战书,并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篇2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篇3

近日,在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看到了路生梅同志的优秀事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就来到陕北佳县,扎根黄土高原54年,把“他乡作故乡”,践行了“一生守一诺”的铮铮誓言。大家都尊称她为“窑洞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向她学习,学习她“一生守一诺,梅香”暖一城”的优秀品质,传承她“许党报国”“矢志为民”“深明大义”的伟大情怀。

许党报国,奔赴异乡。“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在1968年的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24岁时就来到陕北最偏远的小县城——佳县。医院在一个破窑洞里,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最难的是喝水,每人每天只有一瓢黄河水,睡的是土炕,忍受虱虫叮咬。可这么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她——路生梅医生,她在那里一干就是54年,群众纷纷找她治疗各种疾病,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逼”成了全科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习她怀揣“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党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练好“守”的功夫,“磨”的本领,把“背上背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绘就最美的“青春模样”。

矢志为民,半世坚守。“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路生梅医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励志的一生,又是辉煌的一生。她用一生来践行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刚到医院时,她就经历了“半医半工”的特殊时期,白天修梯田、修公路,晚上接着值夜班,在连续值夜班的第七个晚上,她还为肠梗阻病人做了手术,病人得救了,她却晕倒了一天一夜,这么艰苦这么累,但她从未放弃。在扎根佳县的50余年里,翻山越岭、半夜出诊是常事,救治病人她是竭尽全力。一次,一个婴儿因百日咳反复窒息,在千钧一发之际,她口对口为婴儿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把婴儿救活……她把救死扶伤看作是自己一生的责任。她的电话号码家喻户晓,患者随时都可以到窑洞看病,她是当地百姓心中尊敬的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她为引领之光,在基层工作中,吃得苦、受得累,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是“天大的事”,时刻为老百姓着想,最好能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说事”,能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能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能走进老百姓的“心窝窝”,深得老百姓信任的“人民公仆”,一生致力贡献于基层。

初心如磐,深明大义。“从北京到陕北,从韶华到白头,情愿用一生的守候,为了坚持到最后。”从遵守诺言到“超期服役”,一干就是54年,退休后仍然坚持,彰显了北京姑娘的深明大义。“背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路生梅医生74岁时为了主动请缨加入治疗新冠疫情病患者写下的“请战书”,短短的一句彰显了一名医生“医者仁心”的高贵品质。曾经的路大夫、路姨到白发苍苍的路奶奶,一生都从未停止过“救死扶伤”的脚步。退休后,她继续为老百姓义诊,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她家的窑洞,来者不拒。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路生梅退休后的20多年里,义诊的患者就超过5万人次,一生坚持义诊从未间断过,几十年如一日,她已经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佳县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她的一生为榜样,在基层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把老百姓的利益“置于头顶”。敢闯“矛盾窝”、敢啃“硬骨头”、站好“先锋岗”,举起“斗争旗”,坚持以“干”为先,“实”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篇4

由芒果TV出品,全国妇联联合出品的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第二季6月28日起每周二、周五上午10:00正在芒果TV热播。本季将镜头对准10位奋斗在一线的行业榜样,真实纪录下她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展现她们以青春之名,叩响新时代主旋律的飒爽英姿。开播首日,纪录片为大众讲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获得者——路生梅的故事。她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她50余载坚守在陕西榆林,用行动践行着党员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在佳县县城的大马路上,当街随口一问:“你认识路大夫吗?”十之八、九你能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从当地人口中的“小路、路姐、路姨”到“路奶奶、路大夫”,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担当与责任。大学毕业扎根黄土高原54载,78岁的路生梅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老区人民,用“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书写着人生最美华章。

佳县县城黑龙庙拐177号,院子里的一孔窑洞便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的家。自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里,路生梅一直住到今天。窑洞整洁干净,墙上的照片,将大家带回到那段艰苦的岁月。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24岁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喝的是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就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一样,但我们还是得要顽强地生活。”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激起了路生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佳县的村村落落,路生梅都走了个遍,下大雪出诊,不到10里路摔了49跤,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

扎下根来的路生梅专注于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为了挽救更多小生命,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上世纪60年代,佳县新生儿死亡率曾高达60‰ ,这些年里,这一数据已大幅下降,近三年实现新生儿零死亡。从不“打烊”,每周一三五,佳县人民医院或佳县中医医院,都是她雷打不动的看诊时间。其实,她承诺的“50年”早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但是习惯和使命让路生梅无法割舍。

“等我耳朵聋了,眼睛瞎了,我看病不管用了,人家病人不找我了,我就不看了,只要我能看我就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76岁的路生梅再次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抗疫。“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这份“请战书”发起后,激励了许多年轻医生主动请缨,大家纷纷在路生梅的签字后面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个承诺,一辈子坚守,从芳华到白发,以信仰践行初心。从1968年至1999年退休,路生梅累计为佳县27万百姓诊治,退休以来,义诊人数高达15万人次。

2021年,路生梅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三秦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除了义诊看病,路生梅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等送温暖献爱心,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篇5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远赴西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用无私奉献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

背起行囊,她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栖居于贫穷的榆林佳县。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到古稀老人,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块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满怀火一样的热情扶弱助残,成为无数妇女儿童心中的天使。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活泼得像个小姑娘,这是七十多岁的路生梅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北京的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4岁的路生梅当时刚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没有多想,她毅然作出了决定,孤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道。

她说,当时的人民医院说是县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她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她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那是工作后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路生梅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渐改变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因为“这里的人民需要”,她毫不犹豫作出了第二次选择: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那天,她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23年,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我不去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的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四十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由它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再次笑了起来。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这起病例,路生梅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冒着雪,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最终发现了五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路生梅赶紧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临别时,孩子的母亲带着愧疚的眼神递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后来她得知,在自己救治孩子们的这几天里,这位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也拿不出啥好东西,为了表示谢意,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给做出来的。再次抚摸这双鞋,路生梅眼睛湿润了,至今她也没舍得穿那双鞋,而是细心珍藏着,在她看来,那不仅仅是一双鞋,而是老百姓淳朴的情感寄托和沉甸甸的期望。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路生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从来不去想这些,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1981年被选派至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她割舍不下佳县人民,她要兑现自己写进入党申请书的誓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佳县是榆林最穷的县,佳县医院自是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路生梅一脸自豪自豪地说。

不要嫌我老

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

与此同时,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三秦楷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提及这些,路生梅笑着说:“当时我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给老乡们治病。如今,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感觉责任更大了。”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我们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一提起路生梅,大家无不充满爱戴和感激之情。五十多年来,路生梅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信守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