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校长  quot;/  quot;  lt;met  作者,    时期  叶县  APP  重点 

老年人的农村

   日期:2023-05-15 05:00:13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1    评论:0    

原标题:老年人的农村

作者:袁海善

袁家沟,是我刚来东北时,曾生活了两年多的小山村,也是一处深藏在长白山的皱折里、几近与世隔绝的地方。两年多时光,我与这里的人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为国家缴纳公粮、“余粮”,还缴纳生猪、活鸡、鸡蛋等各项任务。

在这个小山村的生产队里,尽管干着沉重的农活,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大山容纳了我,使我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扎了根。再穷再累,也不防碍我爱上这片土地,尤其爱上这里勤劳、质朴、善良的人们。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山上有森林,河里有鱼虾,山青水秀,林木葱茏,夏秋两季,山花烂漫,野果飘香。林间小溪,常有蛙鸣。冬季,偶有野鹿闯入村里觅食,显示出一派自然风光野趣,富有的大山,在公社化时期,却难以提供给农民必要的生存条件。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尽管生活贫穷、日月艰辛,但总满怀希望,在困苦中也不乏有欢声笑语,嘻笑嗔骂。还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小山村里一派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使小山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破败景象,家家户户不愁吃穿,房子宽敞明亮。村里的小路也变宽变平坦了。尤其那条通往村外的马路,也早以铺成柏油路。

闲暇时间,我时常回小山村探亲访友。走进村里,我便一头钻进朋友家菜园的黄瓜架下,摘一根鲜嫩的黄瓜,一边嚼着,一边撒目着下一个采摘目标。等吃够了,才走进朋友家门。

走进村里,却发现这里没有了以往那种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热气腾腾的盎然生机,少了一种人间烟火气儿。路上行人寥寥,听不到欢声笑语。孩子们稚嫩的朗朗读书声,也早已销声匿迹。小山村变得老气横秋,暮气沉沉,一片冷清寂寥。

原来,村里的青壮年都到外地打工谋生,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在这里留守。庄稼地的活儿,全交给了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好在如今不再铲地,也不再趟地了,全靠化肥、农药、除草剂。再贫脊的山岭薄地,亩产也达一千多斤。我的一位朋友曾高兴地告诉我,他一家打的粮食,超过以前生产队一年的收成。而现在,这里早已变成老年人的农村。

村里,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成了年轻人。路上,也见不到青壮年女性。农村,也成了男人和孩子们的农村。

直到大年前夕,年轻人才陆续回来和家人团聚,街上才岀现青年男女的身影和欢声笑语。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活力,渲染岀几天的喜庆和热闹之后,小山村便再度显于无休止的沉寂。

村里那所小学,早被撤消。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要走二三十里山路,去镇上读书。还要在镇上租房,由家长陪护。许多家庭因无力承受,孩子们只好失学在家,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令人为孩子们担忧。

常见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报导,令人兴奋不已。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热切盼望农村兴旺发达,不再背井离乡,抛弃老小,四下里打工谋生,使农民们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孩子们有学可上。

有句“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的名言,农民们也热切盼望这句话,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片来身网络 致谢原创)

©1997-2023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A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