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主要事迹材料七篇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景润主要事迹七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1)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__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2)
中国的数学史上,有太多的数学家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痕迹。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发展壮大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无数的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献身于数学研究,凭借超强的毅力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数学家们的贡献,中国的数学事业才能有今天的璀璨,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值得今天的学子们学习。
刻苦钻研 全心投入数学
厦门大学海韵校区的校园里,摆放着一个数学伟人的雕像,经常引来学子们的瞻仰,这是“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雕像。
陈景润就毕业于厦门大学,他为中国的数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校园里放置一座他的雕像,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学子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他的父亲是省里邮政局的局长,母亲负责操持家事,因为家中算上陈景润一共有三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家中的三个孩子里,陈景润是最安静的,比起姐姐,他反而更加不喜欢说话。陈景润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外人看来,他十分沉默寡言。
到学校读书以后,陈景润的家里人意外的发现每一次考试他的成绩都特别的优异,特别是他的数学成绩。
1948年2月,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高中上春季班,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期间,陈景润的家里人发现他的确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而且他自己也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在数学这个科目的学习上。
沉默寡言的性格使得陈景润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们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的生活。
休闲的时候陈景润会一个人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只不过他看的书也大多都和数学有关系,像是《高等代数引论》和《达夫物理学》这一类的书籍,这些反而是让其他同龄孩子们感到头疼的书籍。
优异的成绩很快让陈景润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和对数学独到的理解。陈景润读高三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就向厦门大学数理系引荐了他,很快,他就被厦门大学数理系破格提前录取了。
不同于高中,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的几年里,更让陈景润受益匪浅。浓厚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及和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们,这让陈景润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大学生活里陈景润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拿来研究数学,他不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有关于数学的资料,就是在和同专业的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的演算数学题。
本以为可以在大学四年里继续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数学,但是还没有完成学业,陈景润就被派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了。
专攻学术 终遇一生挚爱
陈景润被整个数学界熟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恩师华罗庚的介绍。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陈景润发表过很多篇发人深省的论文,他的数学老师都屡次被震撼到,甚至很多的问题都不知该如何解答,后来陈景润就将一些论文拿去给华罗庚看。
陈景润对数学独到的见解立刻就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陈景润一直称呼华罗庚为老师。
华罗庚好像在陈景润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数学问题上。拿着一本数学资料,可以一整天什么都不做,看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1957年9月,因为华罗庚的介绍,陈景润去到了中科院进行研究工作。在中科院的这段时间里,陈景润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发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所有人的眼里陈景润都显得有些过分木讷了,只有在研究数学的时候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在中科院的几年里,陈景润更是将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演算数学题,研究数学题,经常是昼夜颠倒,或者就依靠着那个昏暗的煤油灯,一学就是一整夜。就是这样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次住院的经历,反而让陈景润遇到了一身的挚爱。
1978年,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来到309医院进行身体调理,就是在这期间,遇到了来309医院实习的由昆。
匆匆一眼,陈景润似乎就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这对于他这个一门心思放在数学上的人来说简直是终生难忘。
随即,陈景润开始追求由昆。虽然陈景润从来没有过追求女孩子的经验,有的时候支支吾吾半天都说不出来一句话,但是他真的把自己研究数学题的韧性都用在了由昆的身上。
只不过,一开始都被由昆委婉的拒绝了,也许是二人的年纪、工作等有太大的差距。
后来,陈景润便很直接的和由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还是会继续追求你的,如果你一直不打算答应,那我就一辈子都不结婚。”
由昆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会说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就算是再冰冷的心也会被感动的,就这样,她答应了陈景润的追求。
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由昆成婚了。从前把研究数学当作一生的使命的陈景润也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然而,陈景润与由昆成婚后第三年,陈景润遭遇了一场车祸,自那以后便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且病情一直不见好。
育有一子 也有数学天赋
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人欢喜得不得了。陈景润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陈由伟,取自己的姓“陈”,再取由昆的姓“由”,足以看出陈景润对妻子由昆的爱和对儿子的寄托。
陈由伟在性格上和陈景润很不一样,活泼开朗,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遗传了父亲陈景润的一些数学天赋,陈由伟在学数学上也很有天赋,但是少年陈由伟并不想变得和父亲一样,他想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陈由伟说,因为父亲是数学家的缘故,常常会有人打探自己的数学成绩。经常会有人问他,“你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吧?你的父亲是数学家陈景润。”
还会有人问,“你以后也要研究数学吧,和你的父亲一样……”或者是:“学校里的数学题对你来说都很简单吧。”常常有人问陈由伟这些问题,让他觉得有些难以回答。
陈由伟确实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是他还想选择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像因为父亲陈景润是数学家,自己就也要成为数学家。
陈由伟少年的时候,由昆和陈景润还给他报过一个数学补习班,但是陈由伟非常排斥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后来在陈由伟自己的选择之下,他报了一些有关于音乐和艺术的学习班,他不想被强制要求学数学。
对于陈由伟的这些选择,陈景润表示并不生气,他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他也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后来,陈由伟选择的是文科专业,去加拿大留学之后陈由伟选择了学习商科。
1996年,陈由伟15岁的时候,陈景润因为帕金森综合征而离开了人世。
而陈由伟只能带着丧父之痛继续升学读书,去加拿大学习了一年商科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数学成绩也很优异,他决定转去学习数学。
和母亲由昆商量了一番以后,陈由伟便转了专业,和父亲陈景润一样,他也是整日都泡在图书馆,翻阅数学资料。
虽然在数学上比一般的学生们要更有天赋一些,但是真正的把它当作一门专业来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每次考试复习之前,陈由伟都会拿出来一本《数论》慢慢翻阅,就好像父亲陈景润还坐在他的旁边给他悉心指导。
那里面记录了父亲的“陈氏定理”,透过文字似乎还能看到陈景润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埋头演算,每当这个时候,陈由伟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在异国他乡又充满了力量。
在加拿大学习数学的这段时间,对陈由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好在时常可以在图书馆受到启发。终于在陈由伟的坚持下,他拿到了数学专业的硕士文凭。
父亲陈景润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无数个努力的深夜里,似乎还能感受到他的叮咛和教导。
归国创业 选择其他行业
回国以后的陈由伟并没有继续深造他的数学专业,他想尝试去做更多不一样的事情,后来陈由伟还有过在银行工作的经历。
2019年,厦门大学88级的校友们举办了校友节,陈由伟也受邀前去参加,再一次来到父亲陈景润的母校,他内心颇有触动。
看到数学专业的同学们穿着写有“景润青年”四个字的志愿者红马甲,陈由伟更加感动,他也立刻加入其中,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
2006年,厦门大学在海韵校区放置了一个陈景润的铜像,以此来激励学子们以陈景润为榜样,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看着那个摆放在一侧的铜像,陈由伟就好像真的看见了父亲在对着自己微笑,他坐在铜像旁,把手搭在上面,和“父亲”合了一张影。
从加拿大回国之后,陈由伟起先一直在银行工作,之后又选择自己创业。因为由昆退休之前一直在北京的309医院工作,所以陈由伟认为自己创办医疗公司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一般。
而且,有任何医疗方面的问题,由昆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021年9月30日,陈由伟在“美亚柏科智慧大讲堂”上发表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归国以后的创业之路,以及自己是如何决定加入美亚柏科的,又是如何将美亚柏科建设的越来越好的。
很多人都知道,陈由伟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他也希望能凭借这个身份给听众带来更多的收获,这场演讲的主题叫《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我的美亚情怀》。
陈由伟谈到,“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太多,那个年代的艰辛显而易见,搞科研事业比今天要辛苦太多,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可即便如此,我的父亲还是将研究数学当成了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真的坚持了下来,这一点,令我受益匪浅。”
因为在陈景润身上学到了这种坚持和敬业的精神,陈由伟才一直在他的创业之路上走了下去。
另外,在陈景润和由昆的教导之下,陈由伟从小就知道要爱国,为国家做贡献。一直到今天,陈由伟都主张要实业兴国,坚持要用科技创新报国,用科技创新影响整个世界。这一点,陈由伟会告诉每一个加入美亚柏科大家庭的员工们。
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陈由伟也一直坚持要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来,美亚柏科紧紧的抓住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它们投入研发,且发展效果甚好。
早在2021年,美亚柏科就成功跻身了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在2022年的时候,美亚柏科还跻身“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的名单。
结语:
陈由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既要学习自己父母身上的亮点,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陈景润和由昆教会了他要有恒心,有毅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更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更重要的是,陈由伟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3)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4)
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发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省。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丰富多彩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6年他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73年他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从数学家陈景润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5)
陈景润曾经说: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不管上班、下班、走路、吃饭,他都在不停地思索和演算,对数学中最复杂的问题进行着艰苦的验证。对时间的珍惜,陈景润可以用吝惜来形容。
理发难题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几口把饭吃完,放下碗筷,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干呆着太浪费时间了。于是,他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单词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在图书馆读外文资料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于是就起身直奔图书馆而去。当轮到他理发时,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此时,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沉静在书的海洋中,哪能听见理发员的叫号呢!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终于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类似这样的理发问题多次发生,成了陈景润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个年代男士并不时髦留长发的,陈景润的“怪人”称号或许和他的头发也有关系呢。陈景润结婚后,理发难题终于被解决了。一天陈景润的妻子由昆对他说,要不我给你理发咋样?陈景润说:好啊!于是由昆就用剪刀给陈景润理起发来。大家知道,理发也是一门手艺活,不经过训练是理不好的。可想而知,陈景润的头发被理成了啥样。陈景润一上班,就有同事问:陈教授,你的头发在哪儿理的啊?陈景润讪讪一笑道:在一个小理发店,没人,去了就理。
图书馆困境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蜜蜂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这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来到他的经常看书的地方,一个安静角落,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闭馆啦!”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里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继续看书。
当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准备回宿舍时。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有人吗?外面有人吗?帮开开们”可是没有人回答。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后,笑着说:“陈景润啊!陈景润!你真是个好同志啊。”
党委书记找到图书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后,陈景润向管理员连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回到宿舍后,啃着冷馒头,喝着开水,就又沉浸到数学研究的工作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在《科学通报》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国的数论书中。
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6)
“有关陈景润住房安排、家属工作调动、秘书配备等问题,务必7天内解决。”80年代初,_看到陈景润的上呈报告后,立即指示道。一位国家领导人对科学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关怀,可见一斑。
陈景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地球人都知道。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_这句话,可谓一字千钧:“如果我国千分之一的人当中有个陈景润,那就不得了!”
可能,大多数人对科学家的印象就是:呆板、木讷,不近人情。其实,世间万物皆有情,只是还未到深处。走进陈景润,感受他那非同一般的罗曼史。
陈景润45岁时还孑然一身,他工作无度、作息无常、饮食不定,身体素质很差。亏待身体总是要还的。1973年的某一天,他被送进了北京解放军309医院病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学理科的书呆子,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句诗,因为在这45年的生活当中,他的“伊人”从未出现。
也许是老天开眼,实在不忍看这位可怜的单身狗如此自虐。时年27岁的女军医由昆,姗姗来迟,出现在他面前。1978年,在武汉军区156医院工作的由昆,受组织派遣,来到309医院学习进修。
此时的陈景润,虽然貌不出众,一般书生的酸味。可是,他自1973年发表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之“1+2”的详细证明后,轰动世界,一举成名天下闻。在这家医院里,也算是一位大明星,成了全院关注的焦点,人人羡慕。
309医院与陈景润仿佛有着不解之缘,他一住进来,属于他的那一份情缘便不请而来。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很神秘!它一旦来了,挡也挡不住,赶都赶不走。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从来对女孩子都不感兴趣的钻石王老五,在一群身穿白大褂、头戴白布帽、面戴大口罩的人群中,突然发现了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明亮而迷人,犹如电光一击,怦然心动,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
陈景润忍不住地再看,她那苗条高挑的身材,优雅动人的姿态,更是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痴痴喃喃道:书中哪有美人颜如玉?我啃了成千上万本书,都没啃出个女人来,原来你还在这里!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陈景润,突然有了恋爱的感觉。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我爱的就是她!
爱情的力量真的无穷。从此,陈景润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竟然无师自通,他先找借口主动接近她。一开始,由昆根本对他不感兴趣。年龄差距大、性格不合、地位悬殊等三个主要原因,就让由昆直接回绝了他。
陈景润还是不灰心,他把搞数学的韧劲复制过来,用在了由昆身上,不停地追求她。由昆经不住他的纠缠,写信向父亲求救。没想到父亲也倒戈相向,积极支持,让她接受陈景润。
最后,好一个笔杆子都握出了老茧的老夫子陈景润,仅凭一句简单粗暴又直截了当的大实话,霸气十足地敲开了由昆的心门:“如果你不接受我,我就终身不娶!”一言既出,感天动地,美女流出了心醉的眼泪。由昆彻底被俘虏了,敞开怀抱接受了他,陈景润第一次品尝到了爱情的甘甜。
拍拖两年后,47岁的陈景润终于结婚了。之后,在_的亲自关怀下,他们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老天开了眼又闭上了,它也妒忌英才。陈景润和和美美的生活仅仅过了3年,就被一场无情的车祸击碎了,他摔伤后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怎料祸不单行,雪上加霜。几个月后,他乘车再次摔倒,从此一病不起,一躺就是12年。
12年的折磨与煎熬可想而知,我不忍再述。1996年,陈景润带着他对“1+1”的依依不舍,带着他对妻儿的无限挂念,还是走了,终年63岁。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是的,我们苦研科学,更要珍惜健康。唯有如此,才有机会去创造并享受那绚丽多彩的人生。
陈景润主要事迹(篇7)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