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么一句话,叫“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鱼”。
这句话,绝不是辩证上的关系,说明了鱼和水的关系。其实,这更是一个自然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如果对生活观察比较细致的人都会发现,如果在地上挖一个水池子,注上水,过一段时间水里就会出现鱼,并且以鲫鱼为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文史君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盖房子,在大门口挖了个水池子,并且还用水泥护住的那种。
可即便如此,过了没多久最多半年的时间,在里边竟然发现了鱼苗,后来甚至还长到了很大。
直到池塘最后被填埋,那些鱼绝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小时候不懂,如今大致明白些了。
究其根本,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鸟类带来
众所周知,鸟类是自然界最直接的传播者。
比如在悬崖峭壁上,常常会发现崖柏和其他树种,在人类根本攀爬不上去地方,却真实的生长着很多树木。这大多都是鸟类作为携带者,而长成的。
久置池塘里产生了鱼,也与鸟类不无关系。
鸟类在生活过程中,时常会再有水源的地方喝水、栖息。这样他们的排便物中、身上、或者脚上都有可能携带少量的鱼卵,同时鱼卵的生命力很顽强,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孵化成小鱼。
二、从水源中来
话说,池子挖好以后都要注水。如果水源来自于某个水库,那肯定就会带着不少的鱼卵和小鱼苗。当这些鱼卵进入到池塘,一段时间后,环境稳定后,就会孵化出小鱼来。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农村的水沟、河流和池塘往往都是相通的。
在放水浇灌、或者夏天下暴雨引起洪涝后,都有可能造成鱼苗的溢出而进入池塘。甚至地下水是相连的,小鱼也会顺着地下水而出现在池塘里。
三、土壤中的鱼籽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脚下踩着的每一方寸土地,在亿万年前都是海洋。虽然现在已经成为陆地,但是土壤中依然存在着鱼籽。
俗话说,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籽。
鱼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存放很久很久不会被破坏和丧失生命力。当这些土壤,在长时间接触水之后,土壤里的鱼籽就会慢慢苏醒和孵化,由此,这也是池塘生出小鱼的原因之一。
四、人为放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为放进去的。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为了发善心,或者是为了放生,或者其他原因悄悄把鱼放进池塘也未可知。
只是不是当事者,不知道罢了。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读者们,关于“池塘小鱼的生成”,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