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旱作节水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采取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六大模式”,全年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48.47万亩,建成4个万亩、7个千亩、12个百亩相对集中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着力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打造全国(黄河流域)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市。
2022年榆林市计划投资约6.2亿元,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47.52万亩。其中,漫灌改滴灌项目22.67万亩,亩均投资1000元;喷灌改滴灌项目0.1万亩,亩均投资1300元;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1.71万亩,亩均投资2000元;山旱地“四位一体”补灌项目8.58万亩,亩均投资2800元;软体集雨窖补灌项目0.5万亩,亩均投资1200元;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推广项目14.01万亩,亩均投资250元。
近年来,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紧抓主要矛盾,高起点谋划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干旱和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榆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020年和2021年榆林市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春夏连旱和伏旱,对榆林市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重大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课题研究”的安排部署,从2021年5月份开始,经充分调研论证,借鉴内蒙古、河北等地经验,制定了《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作为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紧扣发展主题,高效率推动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为了深入贯彻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念,推动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及时成立了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专班和技术推广组,建立了市级专家库,完成了2021年-2022年度市级项目库建设。2月份,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正式印发了《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为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改进和加强项目管理方式,确保项目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相继编制印发了《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榆政办函〔2022〕34号)、《榆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工作季度点评办法(试行)》(榆农组发〔2022〕3号),为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紧盯建设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多措并举持续加快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安排6个调研组对12个县市区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建设工作开展第一季度点评。此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苗霞总抓,种植业发展科负责,组织局属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成立三组调研组,重点围绕春耕备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推进等工作深入12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
据了解,今年以来,横山区已先后投入5000万元,新建高效节水灌溉设备16套,并引进了以色列耐特菲姆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相关设备和技术具有省水、省时、增产、控制精准等特点,同传统漫灌相比可节水50%、节肥20%,减少农药用量20%,水分利用率达到85%以上,作物商品率可提高15%以上,土地利用率较移动式喷灌也提高了28%。
今年以来,米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也抢抓政策机遇,计划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面积5.86万亩,其中谷子3.4万亩、山地苹果2.26万亩,旨在通过推广应用高效节水旱作集成技术,进一步拓展旱作农业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优势特色农业经济效益。
“山地苹果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不算太大,只要花期和坐果期不缺水就行。过去,我们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集雨窖作用,在秋季储存足量的雨水留作来年灌溉之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表示,近年该村采取小单元经营模式,集中连片打造果园1104亩,年产商品果10万斤。而在推广使用沟道坝拦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四位一体”集雨补灌和漫改滴技术后,该村果园预计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结合榆林发展实际,作出强力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部署,对于农业稳产增产、提升农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域经济增长视角,为实现旱作节水农业的量质双升,应兼顾“补短型”增长与“升级型”增长两种模式,坚持产业经济发展思维,注重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发展,探索榆林旱作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打造榆林旱作节水农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