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里,在农村生活的人,就是“穷”的样子。
但凡有一些门路和本事的人,都进城了,住在高楼里。
现实和我们想象的,有很大区别。并不是所有的农村老人,都很穷,还有一些老人,是退休之后才回农村的,也有一些老人,享受这低调的奢华。
因此,低配生活,不是城里人的口号,农村也同样需要。
建议老人们,做到“四不留”,让生活更加体面,也避免家庭的纷争。家庭好了,生活有序了,福气就自然涨上来了。
01
屋不求多,求舒服,不留杂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很多人都住在简陋的砖瓦房里,墙壁都是土砖。每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雨。
很穷的人家,屋顶是树皮盖的,漏雨的概率就更大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建了很多的小洋楼。哪怕是砖瓦房,也是红砖墙,比较牢固。
有了洋楼,应该是“居有其所”了,但是洋楼旁边会冒出很多的杂屋,显得格格不入。比方说,养鸡的小房子、单独的车库、养牛养猪的房子。
也有一些洋楼,有三四层。老人们会这样想:“一楼自己住,二楼留给儿子,三楼留给女儿。”
事实上,大部分的房间,处于空闲状态。儿女一年到头也没有几次回老家,车库是空的,楼上的房间是多余的。
如果房屋和院子很大,老人们疏于管理,会长野草,还有很厚的灰尘,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
农村的住房,需要断舍离。不要求多,而是要管理好,常常清扫,适当种上花花草草。回到家,才有了“舒服感”,展示了生活的面貌。
02
友不求多,求真诚,不留陌生客。
农村老人,喜欢串门。如果是山区里的人,遇到亲戚朋友,肯定是非常欢喜的一件事。
我的母亲,听到灶膛里的火苗“呼呼”作响,就会说:“这是迎贵客的声音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传统思维,也是待客之道。
现在呢?年轻人外出打工了,老人们在家独居,很容易变成行骗的对象。一些骗子抓住老人对外界不了解,还很善良,借着做客的名义,就把老人哄得团团转。甚至一些熟悉亲戚、村民,也会变成骗子。
人老了,就别求什么高朋满座了,能够串门的,也就是那么几个老朋友。如果遇到陌生的客人,应该学会拒绝。
对于外来的人,不要保持高度热情,而是高度警惕。送一碗饭给陌生人吃,没有关系,但是不要久留。让对方没有机会动歪脑筋。
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安装监控,让外地的儿女,知道家庭的情况,也记录陌生人的恶行。
03
财不求多,求知足,不留贵品。
清代小说《八洞天》里有一个叫晏敖的男人,想尽办法留下金银财宝给儿子,还送儿子去读书。
可是儿子却结交了一批赌友,除了回家要钱,其他时候,见不着人影。
晏敖老年时,家里的田地都卖了,变成了儿子的消耗品。他只剩下一串白玉素珠。
晏敖过世后,儿子把棺材劈开,拿走了白玉素珠。
古人说:“溺于水者犹可生,溺于爱者不能出。”
很多老人因为手里的财产太多,引发了家庭的纷争,培养了逆子。
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很多农村老人手里,有“古董、古玩”。他们再苦再穷,也会把古玩放在隐蔽的地方,不会拿出来。在老人眼里,这就是传家宝。
儿女知道家里有古玩之后,可能坐卧不安,担心被其他的兄弟姐妹得到了。
老人的生活很穷,就应该把古玩变成钱,改变生活,而不是留给子孙;或者让子孙拿钱来换,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
生活富足的老人,把财产、古玩,都要早一点分配,避免家庭矛盾。起码应该有分配方案,让大家都放心。
04
业不求多,求简单,不留“一生劳累”。
我的小阿姨,年轻时在城里打工,这些年回到老家,开垦了十多亩果园。
每年夏天,她靠卖黄桃,也能赚十来万。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姨无法承担重体力活了,但是她不舍得把果园变卖,还强求两儿子来老家发展。
大儿子在深圳,小儿子在长沙,都混得不错,怎么会回老家发展呢?
在老家创下事业,这是老人们的功劳,但到了一定的年龄,要学会放手。如果儿女不需要,就可以转卖给别人。
有的老人,临死的前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真的没有享受一天福气。
更有甚者,老人们想办法创业,供养着在城里的儿女。农村赚钱,到城里去花,这样的家庭经营模式,会让儿女变得骄纵,形成“钱来伸手”的陋习。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当儿女长大后,父母就应该学会管好自己了,该给自己的生活松绑了。
05
林语堂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要一小块院子,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或者老了回到农村,都应该有模有样地活着,不要苟延残喘。
人到晚年,该扔就扔,别舍不得。
房屋干净了,生活舒服。
社交简单了,生活单纯。
儿女少管了,生活自由。
欲望丢掉了,生活富足。
舍去不应该留的,剩下应该享受的,才有高质量的人生。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