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光
近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有位村民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反映称,当地的一位村镇干部打电话命令他们把家门口种植的玉米苗全都拔掉,而且语言强硬、沟通难度非常大。
崇信县委办公室回应确有此事,当地正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已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其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
资料图。图文无关。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农村搞小菜园建设。大体就是把村民家门口的闲置地圈成小菜园,在园子里栽种一些应季果蔬和养眼花卉。从各地发出来的宣传图片来看,确实整洁又好看,村庄的颜值瞬间提升了不少。
平凉市崇信县的绿化美化工作,大概也如此。
但不管这项工作的初衷如何,强行要求村民拔掉自己种的玉米,说不过去。村民都没有权力决定自家门前的地种什么?
对于不让种玉米,平凉崇信县给出的理由是高杆植物会影响视野。当地还强调,门口搞的应该是小花园、小菜园,玉米不在种植范围,此前“村里面召开村民大会也说过这个事情”。
这就要问了,官方强调“之前在村民大会说过此事”,但是“说过”是“要求”“强制”“命令”“通知”还是“征求村民的意见”呢?这二者的区别可就大了。
别说地是村民自己的地,只要不种违法植物,种什么是个人的自由。当地既然要搞宜居建设,起码得尊重村民自己的意愿吧。
再说,玉米是农村最常见的一种作物,很多人不解,玉米地看着绿油油的,生机勃勃,怎么就影响农村景观了?官方口口声声说高杆植物阻挡视野,请问阻挡了谁的视野,如果是村民自家的视野,人家都不介意,外人介意啥。如果是别人的视野,那村民为何要为了让别人觉得舒服,就让渡出自己的种地自由呢?
所以有人说,种玉米未必就破坏村庄的颜值,只是与某些工作人员的审美不一致,不符合他们对村庄的理想蓝图,妨碍了他们对形式统一的追求。
资料图。图文无关。
这些年,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平凉崇信县还只是拔掉了村民四十多株玉米,有些地方更为夸张,比如把村民用于栽植瓜果蔬菜的空地种上洋草皮,围上用城市园艺技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钱花了不少,但是既不实用,也不是村民需要的,到头来买单的是财政,折腾的是民众,只留下一地鸡毛。
各地走过的弯路一再说明,美化环境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否则也是吃力不讨好。别的地方搞小花园小菜园,我们就也得搞,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千村一面、千村一景,这样真的美吗?一个村民都不能自行决定自家地种什么的地方,真的宜居吗?
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村要怎么建设,家门口要弄成什么样子,他们最有发言权。国家政策层面一再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到了基层不能成了一纸空文。如果某些官员只是为了自己觉得好看,就折腾民众,自说自话,既不能长久,还有可能引起农民的抵触,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