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7月1日电(记者刘杰 张玉洁 张晨光)丹尼尔·马波塞坐在课堂后排,认真倾听着讲师的话,不时翻动笔记本。“两系法或三系法的杂交水稻制种”,他记录下听到的关键信息。
丹尼尔是莫桑比克农业和农村发展部中国事务负责人。目前,他和其他莫桑比克农业领域的23名官员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参加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平高科)的援外培训项目——“莫桑比克水稻生产技术研修班”。
莫桑比克水稻生产技术研修班成员赴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长江上游育种站考察水稻育种(6月23日摄)。新华社发
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隆平高科已在国内外实施了170多期援外培训项目,其中包括7期部长级研讨班,共培训了来自亚非拉等地区的10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农业官员、研究和技术人员。
“杂交水稻帮助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研修班学员、莫桑比克加扎地区经济活动服务处推广员纳尔逊·诺维拉说,“它在很多地方的产量平均约每公顷12吨,而目前莫桑比克种植的品种平均产量只有每公顷4到6吨,我学到的知识在莫桑比克的水稻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学习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经验,以加强我们对生产技术的了解。” 丹尼尔说,在中国参加的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全面了解水稻生产过程,包括土壤准备、生产、收获、储存和加工的各个环节。
除课堂授课外,莫桑比克农业官员们参观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科研院所,还前往四川水稻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观摩。看到机械化种植水稻苗、机械化移栽、无人机灌溉等技术在田间的应用,纳尔逊赞叹不已。
丹尼尔则认为,中国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政策支持、中国的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结构和农村年轻人才培养系统对莫桑比克的农业现代化有重要启示。
6月29日,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这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大的经贸合作平台,今年参展商达1500家,来自29个国家的数以千计展品参展,莫桑比克是本届博览会主宾国之一。
博览会期间,莫桑比克官员参加了“中非农产品产业链合作高端研讨会”,深入了解中非在农产品产业链环节合作情况,并借鉴相关经验。
“我在这次研讨会中了解到了关于中非农产品合作的具体信息。”纳尔逊说,希望借鉴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为莫桑比克和其他非洲国家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本月隆平高科有三场国际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参培的学员均来自非洲。除莫桑比克水稻生产技术研修班外,还有中非稻米价值链研修班、布隆迪水稻种植及育种技术研修班。
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翁永介绍,这些研修班将重点介绍稻米从生产、储存、加工到贸易的综合技术体系,分享中国三农工作、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先进经验。
2018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产业促进行动中提出,中国将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种业进步,积极分享中国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人才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翁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