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药厂  小品 

“山河大学”火了:教育资源不均的又一次大讨论

   日期:2023-07-03 11:22:47     来源:[db:出处]    作者:[db:作者]    浏览:11    评论:0    

原标题:“山河大学”火了:教育资源不均的又一次大讨论

据媒体报道,值此各地高考考生忙于填报志愿之际,一所名为“山河大学”的虚构高校在社交平台火了起来,网友调侃各显神通。

网友心声

网友称,“山河大学”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梗,更是对教育体制现状的一种无声抗议。

“山河大学”怎么火的?高考生建议设立 只存于网络

据报道,所谓的“山河大学”是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近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总共是三百多亿,就可以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随着“校徽、校园卡、校友群”等大学设施的图片资料广泛传播,这个天马行空的玩笑一经提出,很快传播开来。

一夜之间爆火的“山河大学”是一所只存在于网络的大学,2023年6月27日,由中原四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高考考生建议设立。

最早,是一个高中生提出:面对本科录取率低的问题,中原四省的343.3万考生,可以每人拿出一万元,花三百多亿办一个综合大学,地点就选在这四个省交界处,离大家都近。

来源于社交媒体

这个想法得到了很多考生的支持。

上午提出想法,到了下午,校徽、宿舍、学校规划图、录取通知书就出来了。

来源于社交媒体

就连校长都选好了:杜甫。

理由是杜甫的两句诗:“国破山河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那么这所学校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呢?

从招生简章看,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这四个省的孩子,可以几乎无门槛进入。

但别的省份的孩子,对不起,高考必须700分,比清华北大还高。

当然了,这种条件都是玩笑。

为什么这四个省的孩子,吵着闹着要建“山河大学”?

众所周知,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教育资源欠缺,学生高考压力大。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而这四个省份有343万考生,人数占比在全国考生中超四分之一。而四个省份只有两所985高校、4所211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考生的志愿填报,也制约了四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各省的高考难度就能一目了然,大家来感受下。

2023年各省高考人数

网传各省高考难度排行

2022年数据,来源于网络

2022年数据,来源于网络

高校教育经费,据媒体报道这些经费的主要来源还是国家拨款。

由以上数据来看,“山河”四省高考问题主要是因为人口多+高校少+钱少,竞争压力太大了。

“山河大学”爆火的背后:教育资源不均教育不公平

原以为是高考生组织的一场“网络闹剧”,但随着许多大学生的加入,运用相关直播通话技术,进行大学课程的教学活动,自发制定相关校规校律,这所大学似乎真的“办起来”了。但在这所虚拟大学“成功开办”的背后,我们应当深入思考,为何这样一场“闹剧”竟由假转真?

红网评论文章《山河大学异军突起:网络闹剧还是青年乌托邦?》指出,“山河大学”的成功创办,一方面反映了四省考生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另一方面表达了其身处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无奈。在此契机下,一众考生把自己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希望,寄托于一个自发构建的“乌托邦”之中。而后通过网络的传播、发酵,这一网络热梗最终演变成一所真正建立在互联网中的“大学”。“山河大学”的“办校形式”值得进一步获得发展。通过这样一所“虚拟大学”,以契合当下青年网络社交形式,促进教育资源的良好涌流,或将对教育资源发展不均的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

中工网文章《“山河大学”火了?乌托邦背后的问题亟待解决》指出,总的来说,“山河大学”的火热背后,反映的是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深刻矛盾。“山河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热潮,更是一个引发社会关注的现象。首先,高考人数的不断增长使得竞争更加激烈,许多考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艰难的抉择。而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关。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也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学生无法进入理想大学的原因之一。

然而,必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今年5月,财政部下达2023年义务教育相关转移支付资金2274亿元(不含教师工资),比上年增加148亿元。为推动缩小义务教育区域等差距,今年分配的增量资金主要用于中部地区,推动解决义务教育资源“中部塌陷”问题。这些举措都能体现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断努力。

新京报评论文章《“山河大学”火了,也需要倾听其背后声音》指出,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为实现公平而付出的努力,注定是长期的、波折的。仅仅在高考和录取方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就经历了数十次大大小小的改革,但每一次微小的改革都会让一部分弱势群体看到改变命运的希望。比如,这几年北京大学的“筑梦计划”、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都致力于定向招收优秀的农村学子,创造更多的教育公平。

教育的困境从来不是独立的,它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是一个系统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因而找不到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的改革方案。

这也注定了乌托邦式的“山河大学”很难在现实中建成。即便建成,寄望通过一所“山河大学”能够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重重问题,也是其不能承受之重。但今天众多网民投身其中,为“山河大学”畅言自己的建设理念,其实也让相关部门看见了更多草根、个体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希冀和构思,亦有助于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做出更加科学有益的调适。

对此,你怎么看?

(资料来源于澎湃新闻、新京报、红网、中工网、格隆汇、新东方等)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