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以(内乡)农业合作二期“种子工程”项目洽谈会举行,这是以色列索丽公司、内乡县政府、牧原集团三方继2016年双方合作建设以色列产业园之后进一步深化合作之举。南阳市副市长杨曙光表示,中以(内乡)农业合作探索了河南种养循环结合下的联农带农新模式。
政经小编观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河南各地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不少。内乡县实践的路子是:引进以色列高效设施农业企业,与当地政府、牧原集团三方合资成立设施农业开发主体,然后把设施蔬菜经营权租赁给农民,探索了一条国际化技术本土化实践的乡村振兴路径。
“2016年建设以色列产业园就是奔着富民使命而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三步走规划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前不久,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庞博在内乡县首届默河生态经济带“农游采摘节”开幕仪式上宣布。以色列产业园就建在内乡县默河生态经济带内。
以色列产业园落地内乡县6年了,其“土洋融合”的探索路径为河南乡村振兴提供了怎样的智慧与经验?政经小编认为至少发挥了三重势能效应:
01
势能效应之一:政府公共服务落地了
以色列产业园6年前落地起因是内乡县落实脱贫攻坚战略的实践。今天,产业园则承担起了当地政府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新角色。这从其使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就可以读出。
我们知道,县级政府担当着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责任。可是,政府如果只是站在乡村振兴的赛道边喊加油,是不太可能驱动市场主体踏入乡村振兴实践的,观望的工商资本、产业资本也会因为没有人才、技术与土地资源而退避三舍。
因此,早在6年前,在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内乡县就认识到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公共服务必须跟上,可是政府即便铺下身子带头干,如果没有技术与产业资本的跟进,脱贫攻坚的事业也难有效果,毕竟,政府既不懂实业,又不懂运营。
以色列产业园,正是内乡县化解公共服务难落地的案例。他们以前瞻性的规划招引了具有国际设施农业代表水准的以色列索丽公司,并以此吸引当地畜牧业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参与,三方合资成立了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了以色列产业园这一高势能的农业现代化样板。
今天,以色列产业园又被赋予了内乡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新使命。
02
势能效应之二:市场效用越来越大了
势能从本义讲是指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它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的能量,因为高出了平均的市场位能,带来更多更大的能量转化,这便是势能效应的体现。
6年实践探索,以色列产业园的势能效应开始释放出来了。产业园的名声已超越内乡县,成为南阳市周边农民前来研学的“必备课目”了。
“一天七八批,500、600百人。一个月一万多人是不会少的。”以色列产业园接待工作人员别芳芳介绍。就在疫情期间,每年来参观学习的就达2万人左右。
前来学习体验观摩的团队有三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亲子研学活动;一类是政府组织的农业研学活动;一类是新型农民培训参观。“‘做给农民看’的目标实现了。”庞博说。
为此,以色列产业园成立了培训中心、服务中心、游客中心、展销中心、科创研发中心等服务部门。
“‘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今年也开始提速上量了。“据介绍,在以色列设施农业推广上,2016年上马了14个以色列技术全覆盖的大棚,在消化吸引技术之下,2018年又上马了12个大棚,2021年开始上量达30个;2022年又上马了26个;今年将达到94个。
为此,为解决承包人的后顾之忧,公司实施了“统一“保障措施,包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服务、统一市场销售。
03
势能效应之三:“土洋融合”驱动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中以(内乡)农业合作二期‘种子工程’项目是利用以色列技术育种,培育适应本土的蔬菜种子。” 这必将再一次拉高三方合作的势能,目的正是驱动以色列蔬菜技术更适应本土化土壤,发挥其更大的市场效率。
事实上,衡量以色列产业园的势能效应,不在于“车间是氧吧,蔬菜像鲜花,番茄树上长,农场变工厂”的以色列现代设施农业的技术落地,而在于让更多的南阳、内乡及周边的新型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树立起包容接纳的种植观念,走向高效率的农业发展道路。“某种意义上讲,‘做给农民看’,比‘带着农民赚’还重要。”庞博认为。
鹏海燕原来是以色列产业园的正式员工,三年前就辞职下海开始承包蔬菜大棚了,正是因为亲身学习与实践了以色列的蔬菜种植技术让他体会到搞现代蔬菜种植是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
“现在承包三大棚,这些年不仅学习了以色列的种植、施肥与管理技术,还要学习国内寿光的技术。”正是国际化与本土化技术的融合,让鹏海燕一亩蔬菜大棚的产值相当于20亩粮食作物的产值。
“现在大棚还没有建好,就有50位农民先交了承包定金。”显然,以色列产业园正发挥着内乡县推进乡村振兴引路者的功能。
来源:政经小编 政经视点